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冼文静彭
彩虹之门。互助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照片。
游客的话已经深深地烙在了Xi·郁秀的心里。
当时,这个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的农村妇女,还不知道“旅游”这个词的含义。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青海湖边卖阿姨绣的香囊和腰带时告诉她:“你们的民族服饰、音乐和舞蹈是你们最大的财富。你的家乡会有很多客人来的!”
20年来,作为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每年有数百万游客踏上这片迷人的土地,“中国土族、彩虹故里、醉美互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组2021年的数据给出了互助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特色旅游势头强劲,实现旅游收入17.2亿元。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补充,旅游工业为支撑的县域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这是什么?基于优势的继承与发展
冬天的小庄村农家乐生意依旧火爆。冼文静摄
从一个贫困村,到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威远镇小庄村是互助县旅游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步入小庄村高大的门楼,沿着宽敞的村道前行,一排排黄墙灰瓦的土耳其民居矗立在道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农家乐门前,不同口音的食客进进出出,好不热闹。
村党支部书记王是小庄村发展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之一。这个带着村民走出村里一条旅游大道的农民,见证了小庄村的蜕变与成长。
小庄的变化是因为80年代。
1987年,王在村上组建了舞蹈队,县里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人到小庄村观摩学习。1996年,民俗旅游接待点在小庄村挂牌。到2007年,小庄村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发展到40多人,全村9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民俗相关产业。曾经和土克拉打交道的农民,成功转型为“朝阳产业”旅游的从业者。
在王的印象中,2010年以后,小庄村逐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纳顿Manor.jpg
“2010年后,村里不仅实施了农家院厕所升级改造、污水管网改造、天然气入户等工程,还迎来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变化明显。”得益于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小庄人的致富方式更加多样。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别人经营农家乐,然后自己在农家乐里打工。
2020年,小庄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去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5.6万。虽然村里有76户村民经营农家乐,但周三到周末一桌难求。以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为例。正月初的座位在腊月已经全部订完了。
坚持旅游不放松,科学发展不动摇。从2017年提出大力推进特色旅游产业到2018年加快建设旅游高原名县,再到2020-2021年实施“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民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互助县积极融入国家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国家旅游。
妈的。什么?激活资源,积极创新。
特色餐饮已经成为纳顿庄园的王牌之一。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冼文静摄
天气还没转暖,就在小庄村一街之隔的纳顿庄园已经有很多游客了。看到挂在树上的鸟食盒吸引了很多鸟,大家三三两两的拍照。
作为公司创始人,史东华自己也没想到,起初只有两三亩的农家乐,会发展成为集民俗接待、非遗传文展示、特色民宿、研修培训、旅游产品开发、农产品定制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
但是,让石东华骄傲的不是企业的发展,而是景区多年来没有游客投诉的事实。
100%满意度背后的玄机是什么?
原来,纳顿庄园通过土族歌舞艺术表演、特色餐饮文化保护与发展、村民住宿、青稞蒸馏酒酿造工艺传承经验、研究培训等,形成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为重点的创新发展模式。当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酒醅香味,还可以品尝到一些特别的美食,如八美本地猪肉和互助独特的“后口袋”和狗水。他们还可以学习土绣的针法,自己酿一壶酒醅,体验地道的土族风情。
不变的是传统文化,变的是发展思路。变与不变的背后,是互助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心和坚持,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和突破。
“市场千变万化,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文旅融合新形势,进一步调整经营思路,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才能实现全域旅游的全面发展。”石东华说。
相比于盘活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也给包括纳顿庄园在内的旅游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油嘴湾景区风景如画。互助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照片。
“无论是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态资源,推动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生态体验型转变,还是深入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态文化,突出三江源、河湟、热贡、昆仑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保护,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主动融入,绝不能像个傻小子一样拉二胡——照顾好自己。”
在史东华看来,尽管疫情和大环境对旅游行业造成了影响,但青海旅游得到了政府的推动,更多的游客会知道,除了三江源、青海湖、塔尔寺这样的品牌旅游景点,青海还有很多非常好的文化生态资源。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对青海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融入”,纳顿庄园从改善景区生态环境入手,手段之一就是独具特色的鸟食箱。
“县城冬天到处光秃秃的,很多鸟都无处觅食。我们把厨房里的剩菜整理好之后,晒干,磨碎,自己做了灯笼一样的鸟食盒,挂在树上。这样他们饿肚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排放的问题也解决了。今年计划充分利用整个景区的屋顶,大规模处理厨余,先把景区的生态搞好。”
做什么?打造优质产品的特色。
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互助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照片。
“2021年景区收入达880万元”“一村一景区去年接待游客27万”……东河乡马集村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有着遇人不淑的美誉。
近年来,互助县依托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就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所在的马集村来说,作为一个普通的农业村,这几年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徘徊。全村300多户1000多人。除了务农,90%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2016年,回乡创业的任带动十几个村民在村里成立了从化湘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他通过流转村里的废弃农田,打造了一个集赏花、农耕体验、文化体验、徒步健身、特色小吃、温泉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庄。
“大姑娘第一次上轿子,经验不多。一开始只有三个项目:赏花、吃农家饭、爬山。除了贴海报,我主要靠自己的朋友圈做宣传。”景区总经理陶入股前在县城开了十几年出租车。2017年7月底景区开放后,他看到游客络绎不绝,他暗暗想,“10月份来了,估计能赚六七十万”。没想到,短短三个月,景区收入就达到120多万元。
从第二年开始,景区项目不断拓展体验项目,沿路设置了30个摊位供村民免费使用。70多岁的陶就是受益者之一。虽然他只卖饮料,但景区开业期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陶是一名村民,负责景区设施的维护和安全,每月工资可达4000元。我媳妇在小吃店上班,月薪3000多。不仅如此,他在农场还有股份,年底还能享受分红。
“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看着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心里很舒服。”
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互助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照片。
在陶口中的变化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随着景点的建设,村子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好了,污水管网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短短几年,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农村旅游示范点两个省级招牌相继到手。
“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经营业绩依然逆势增长。”陶演金笑着说道。
马村是互助县发展村旅游的一个样本。
互助卓扎滩原生态景区。互助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照片。
近年来,互助县编制了互助县全域旅游规划、南门峡田园风情旅游带规划、威远镇卓闸滩村旅游发展规划等10余个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旅游规划体系。按照“一村一品牌,一村一产品”的原则,先后实施了29个农村旅游和产业扶贫项目,成功培育了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典型农村旅游特色。
卓扎潭宫灯节。互助县文体旅游局提供的照片。
目前,有3个五星级村庄和76个四星级及以下村庄。全国村旅游重点乡镇5个,省级村旅游重点村16个,特色农家乐350余家。旅游行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从2016年的1.1万人增长到2.2万人。
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青海日报媒体平台所有。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468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