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
古人云:行万里路,不如读书十年。我从来不相信。时代发展到今天,网络发展到5G。翻个马就是口音、风俗、风景都不一样的情况早就不存在了。你能从散步中得到什么?但是,这次新疆之行给了我一个教训。
我先说边塞诗。
中国的大不是闹着玩的,是真的大。边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边塞军事诗人、魏、高适、、王之涣、李白。他们的诗歌独树一帜,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边塞诗流传至今,无人能超越。如果不出去走走,那么对边塞诗的理解和认识只能停留在书本上。
以下是几个例子: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
我们先来看书中的赏析:这两句话描绘了边境大漠中壮阔壮丽的景象。孤烟在茫茫大漠升起,一望无际的黄河上的夕阳是圆的。边疆辽阔,所以用“大”字。边疆荒凉,无奇不有。烽火台冒出的烟特别醒目,所以叫“孤烟”。
一个“孤”字形容了场面的单调,后面是一个“直”字,却显示了它的力量和毅力之美。
大漠无山无树,穿流而过的黄河,没有一个“长”字,无法表达诗人的心情。
夕阳容易给人多愁善感的印象,这里的“圆”字却给人温暖无边的感觉。
一个“圆”一个“直”字,既准确地描绘了大漠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深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孤独融于对广阔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
以前我也认同这种欣赏,但是自从去了新疆,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沙漠不仅仅是沙漠,还有戈壁。在新疆,在边塞,沙漠往往与戈壁并存。
沙漠的“辽阔”是不够的。当你每天在沙漠戈壁里开几百公里,连续跑七八天,你也许就能了解沙漠了。以前没有汽车,只能骑马和骑骆驼,每天只能走几十公里。想想这个“沙漠”是什么。
第一天,我们从成都到兰州。过了天水不久,路两边没长树也没长草。第二天我们从兰州到德令哈,戈壁出了城。第三天去了东台吉尔,第四天去了花土沟。后来,我们去了新疆、库尔勒和若羌...他们都在沙漠和戈壁中奔跑。这个“沙漠”大吗?那么,这里的沙漠是什么样的?我理解应该是指我们站在沙漠腹地沙山最高点时看到的情况。无论我们朝哪个方向走,我们都被一望无际的沙漠包围着。
首先,这里的“烟”不是烽火台的狼烟。要知道,节目一开始,就是战争来的时候,不能一直烧。我说“烟戏里的军阀”这个故事,大家更能理解。当然不是某些书上说的煮烟。如果去过沙漠戈壁的人都能体会到,即使没有风的时候,厨房烟囱冒出的烟也站不直。我理解这指的是无风的傍晚沙漠中经常发现的沙龙卷。它们或大或小,直冲云霄,动来动去,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厨烟或狼烟。
长河既不是真正的河,也不是黄河。想象一下在大漠戈壁深处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到黄河!它仍然是一条无尽的河流。怎么会呢?这里指的是沙漠中经过一天的暴晒后蒸腾的天际线,是天空与沙质天空相连像沙漠形成的河流一样的壮观景象。
当我站在库木塔格沙漠鄯善国家沙漠的公园沙山山顶上,向西望去,无限美丽的夕阳,动人的龙卷,动静结合的沙天一色的美景,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让我脱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葡萄酒夜光杯。想喝琵琶,立马催。当你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不要笑。自古以来,你为几个人而战。
书中权威解读:这是一首永恒的绝唱,触动了无数热血男儿心中最薄弱的地方。诗人用激昂的笔触、铿锵激越的音调、炫目的文字,定下了这个开篇的第一句。
-3——《葡萄与葡萄酒的发光杯》就像一个突然拉开的大幕,一场五彩缤纷、眼花缭乱、香气四溢的葡萄酒盛宴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幕给人惊喜和兴奋,营造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定调。
“想喝琵琶马上催”是指当大家都准备好要好好喝一杯的时候,乐队也演奏琵琶,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催”,却引起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说是催促出发,但似乎很难和最后两句联系起来。有人解读为:虽被催促,喝还是只是喝。这不符合军人奔放帅气的精神状态。“马上”这个词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开始”。事实上,在西域的胡人中,琵琶是在马上演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想渲染一个欢宴的场景。
诗的最后两句“酒醉沙场不笑,古有几人战。”从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该是写酒席上喝酒劝酒的事。如果这样理解,全诗自然会融会贯通,无论是诗歌还是诗歌语境。以前有人觉得这两句话“心胸宽广,让人心酸”。还有人说“假装狂饮,极其可悲”。虽然用词不同,但都离不开“悲”字。后来,像低落、悲伤、感伤、反战等词。被用来总结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基于三四句话,尤其是最后一句。“古代为几个人而战”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石步华《砚仆诗》中有这两首:“读悲言易,读戏谑言妙。学习者很容易理解。”。之所以说“读悲伤的文字很容易”,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恐怖,也不是在表现对兵役的厌恶,更不是在哀叹生命的逝去。
回过头去看宴席现场,听着欢快激越的琵琶。这些人真的情绪很高。你给我倒了杯酒,喝了一大口后,他们都有了醉意。
可能是有人想套个杯子,然后座位上有人喊了一句“你怕什么?醉了就醉。即使在战场上喝醉了,也请不要笑。”古代有多少人打仗?“你已经把生死置于危险之中。
可见这三四句只是席间敬酒的话语,而非伤感之情。虽然有些“戏谑”,但也为喝醉找到了最具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在沙场》表现出的不仅仅是豪爽、开朗、激动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这与豪华宴会所展现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场欢乐的盛宴,场面和意境绝不是一两个人喝着喝着。其明快的语言和跳动的节奏所反映出的情绪是奔放而狂热的;它表现出一种令人兴奋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是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我基本同意上面的解读,对战争和士兵有自己的理解。
西北一直是四战之地。所以这里少不了几千年的战斗。直到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仍在煽动这里的少数民族独立,以各种形式制造事端。
在这里我们要战要守,不仅因为这是祖先留下的遗址,还因为这里矿产丰富但条件艰苦;这里商业发达,生活舒适,但地广人稀,与内地截然不同。作为一名军人,被派到这里保家卫国,保卫边疆,打仗是常事,孤独也是一种常态的存在。战士们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放不下,已经置生死于度外。
我们走315国道进入新疆。国道左边是国际铁路,下面是石油管道,有时在某些路段还有风力发电的风车。在国道的右侧,有UHV输电线路,地下天然气管道,以及大部分行驶在315国道上的卡车。“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早已是基本国策,而新疆和西北地区早已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成为中国国际交流和开发建设的能源资源大动脉,因此这里的安全稳定压倒一切。于是,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西方要找“种族灭绝”、“强迫劳动”、“人权”等借口来炒新疆,也明白了国家稳定新疆的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新疆是与中国接壤国家最多的地方,是西方通往中亚、连接欧洲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是新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警察的奉献和努力,看到了解放军作为国家栋梁的作用。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没有进化到认同全世界统一的地步,还没有进化到只谈和平不谈战争的神的视角。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应有之义。要把新疆守好,所有的边疆都要守好。
所以,我要向新疆的警察和解放军致敬!你辛苦了。你和古代军人一样,愿意发扬革命浪漫精神,为国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守卫边疆。
3.劝你多喝一杯酒,谁都没有理由把阳光留在西边。
这里的“老朋友”据说是书中的老朋友、老朋友,有的甚至被解读为作者本人。
过了茫崖,进入若羌、库尔勒、那拉提、喀什、塔吉克县,等等。基本上,我们一路上遇到了维吾尔人、哈萨克族人和塔吉克人。他们的形象与我们常见的汉族、回族、满族、彝族等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身材高大,面部轮廓分明,皮肤更亮更白,说着听不懂的语言,再加上在新疆的这段时间,每天都是核酸检测,安检,每天都要接到电话问我们在哪里,没有核酸检测。最后我们沿着连霍高速回去的时候,没有检查,也没有电话。来到人山人海的嘉峪关,满眼都是我的同类,说一样的语言,有一样的皮肤,有相似的生活习惯,有喜欢的饮食。这种对比和这种冲击,让我一下子明白,原诗中的“故人”不仅仅是“故人”,更是对我这种人的泛指。一进嘉峪关,就有回家的感觉。
4.黄河远在白云之上,是万仞山的一座孤城。何必用杨柳的悲歌来抱怨春天的耽搁,老玉门关,一个春风不是吹的啊!
新疆的地理结构是三山两盆,而两盆主要是沙漠和戈壁。所以过了玉门关、嘉峪关,就是一片荒凉,寸草不生。不是说春风不经过玉门关,而是没有像草和柳这样的物体可以代表春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守卫边疆的艰辛。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守边的士兵大多坚守岗位,没去过多少地方。其实在西北,有很多很棒的地方,但只有一座天山是不可能的,只是他们没去过。
当然还有很多边塞诗。只要去新疆,就会有很多新的认识和体会。这里只是举个例子,为了抛砖引玉。
黄供图
-2022年8月-9月-5月28日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010.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