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五月二十日电。标题:古老畜牧业的复兴-青海玉树牦牛业观察
新华社记者陈凯、刘泽星、李劲锋
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负责守护“中华水塔”,这里约有150万头牦牛。
千百年来,“以水草为生”的传统放牧只能保证牧民养活自己。近年来,在北京对口支援等政策项目的带动下,玉树重塑牦牛繁育体系,打造现代畜牧业产业链。玉树牦牛产业在传承创新过程中,带动了牧民增收、草场恢复和牧区振兴,青藏高原古老的畜牧业得到了振兴。
4月19日,牦牛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觅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高原之舟”体现“都市健康食品”
产自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牦牛,由北京老字号月盛斋制成五香牦牛肉、红烧牦牛蹄筋、麻辣牦牛内脏等食品,引人注目。
玉树州农牧科技局局长蔡仁扎西介绍,玉树州现有牦牛148.95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十分之一。玉树牦牛地处野牦牛活跃的高山无污染草原,脂肪含量低,肉质鲜美。
传统的畜牧业模式,牦牛出栏量低。玉树市下里秀镇钻斗村牧民吉卜才仁祖祖辈辈都在养牦牛。“以前牦牛产肉少,只够家人亲戚吃。他们需要钱的时候愿意卖掉,有些牦牛可以养10年以上。”
2021年7月23日,牦牛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草原上觅食。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三年来,北京市安排了上亿元的对口支援,建设了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构建了疾病防控质量检测体系,打造了玉树牦牛区域公共品牌,打通了屠宰、加工、运输、销售渠道,将玉树牦牛引入北京市场,摆上超市货架,进入餐厅菜单,开发预制菜肴。再加上追溯系统的普及,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牦牛出生、养殖、加工、物流、检疫的全过程。
北京青援指挥部指挥长袁表示,牦牛进京不仅能丰富首都百姓餐桌,让消费者体验原生态美食,还能提升玉树牦牛产业化程度,增强牧民发展动力,提高生活水平。
京青援干部、首农玉树供应链公司总经理光宗不介绍,玉树牦牛肉当地价格在每斤45元左右。通过精细划分和多品类加工,到北京的运输平均价格可以超过60元。“今年计划将几千头牦牛运到北京,然后扩大到每年1万头。”
进入北京,走向全国。去年玉树销售牦牛31万头,牦牛肉及制品销售网络逐步覆盖上海、成都等地。当地“十四五”期间年销售40万头,成为中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打造新业态摆脱“靠天吃饭”
下午叫多县谢吾镇木叶村,阳光普照大地。在一个现代化养殖基地,白玛岱西和丈夫拿出三袋草料倒进食槽,引来牦牛争抢食物。“今年冬天,棚里的牦牛都活下来了,可以马上放到牧场吃新鲜的青草。”
冬天是玉树牧民最头疼的季节。高原冬天起的早,春晚就开始了。早在十月,草原就被大雪覆盖。牦牛觅食困难,体重持续下降,在暴风雪中成批饿死。传统的“靠天放牧”使牦牛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怪圈。
传统的放养沿袭了几千年,不容易调整和改变。去年,北京青援总部投资1200万元建设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北京青援干部、多县副县长谢丽君全程参与。“要一一回答牧民牦牛是否适应牛棚,购买越冬饲草是否多花了钱,这是最耗费精力的。”
经过多次走访和质疑,示范基地最终落户在了多县安巴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设施有越冬棚、育雏棚、干草棚等,还有饲养、收奶、防疫等,可容纳数千头牦牛进行冬春季补饲、夏秋季放牧、群体繁殖。
"第一批100头牦牛第一次在棚里过冬."安巴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布德介绍,在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按时给牦牛补膘减脂,销往北京。“看到效果,很多牧民准备把牦牛带到基地饲养。预计今年能卖出600头牦牛。”巴德说。
目前,玉树州已建成11个类似的示范基地。经过探索性试验,牦牛年损失率从全州最高的9.2%下降到0.6%,出栏期比传统放牧缩短2至5年。
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良种繁育必不可少。在曲麻莱县葛叶乡红旗村,牦牛像散落在山间的“黑珍珠”一样成群结队地吃草。牧民边巴充满自豪。"这些野生血牦牛是精心挑选的珍宝."
过去缺乏良种选育的观念,各家都在粗放的范围内饲养,导致牦牛近亲繁殖,瘦弱,死亡率高。去年,红旗村引进了235头野生血牦牛,并建成了良种繁育基地。
“野血牦牛结合了野牦牛和家牦牛的优点,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葛乡党委书记白玛松茂说,成年公牛的产肉量比普通牦牛多上百斤。目前,玉树州已建成8个良种规模的繁育基地,每年可繁育良种牦牛3500头,供应其他市州。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实验站站长宋仁德在玉树研究牦牛已经30多年了。他介绍了玉树推广的“放牧+补饲”模式,延续夏秋季原生态放养,保证牦牛绿色有机品质,同时融入现代科技,提高养殖效率,实现新业态。
生态畜牧业奏响振兴之歌
他是沙松曲麻莱县昂拉村的牧民。过去,由于缺乏资金,沙松一家围绕着20多头牦牛过着拮据的生活,每天跑草山放牧,挤牛奶,捡牛粪生火。后来,他们用自己的牦牛和牧场成为村集体合作社的股东,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沙松和他的妻子被合作社聘为牧民,负责放牧,同时承担生态管理和保护的责任。放牧工资、生态管护、合作社分红年收入超过6万元。2019年,他们成功脱贫。“牦牛挤奶、防病都有专人负责,比自己养更省心。”
位于海拔4600米的珠穆朗玛峰南麓,村里85%的牧民都是合作社股东。合作草场73.3万亩,存栏牦牛、藏羊1万多只。去年村集体成立了户外旅游公司,接待了上千名登山客,增收107万元。村支部书记蔡定佳说,村民当导游能挣3000元。
以合作社为载体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的“双赢”。青海省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刘介绍,合作社规模化养殖,专业化分工,大量牧民从放牧中解脱出来,从事生态管护,旅游接待,外出务工增收;整合合作牧场轮作,牛羊不再过度采食牧场,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
禹州有258个村,成立了206个村级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生态畜牧业带动当地牧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7808元,到去年首次达到1万元;545万亩草原实行轮牧,实现了“草畜平衡”,全州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1.8%。
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玉树的主导产业,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回乡当“牧牛人”。高原草原得到生态修复,生态旅游得到发展。而且,大量的牧民已经搬出了长满草的山丘,住进了城镇,住进了现代化的牧区。
牦牛肉、牦牛奶销往全国各地后,玉树牦牛毛制品逐渐推向市场。驻京青援干部、治多县副县长谢志刚去年引进江苏一家企业,在当地收购牦牛毛,生产高档面料、围巾、大衣等。“牦牛毛非常保暖柔软,牦牛毛还可以做帐篷、太阳伞,进一步延伸了牦牛产业链。”谢志刚说。
玉州副省长尼玛才仁说,玉树牦牛寄托着产业富民的希望,承载着牧区振兴的未来。(参与采写:王金金)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304.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