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12月3日,在青海省玉树州地震发生8年多后,记者再次走进这座曾经满目疮痍的城市。冬天的玉树气温不高,但街上来往的车辆和人很多。街道上的商店和整洁的建筑揭示了这座重建城市的变化。
12月3日,青海玉树地震中房屋倒塌。摄影:董小迪
"灾后重建是玉树20多年的发展."很多人评价新玉树。温馨的新房,便利的交通,齐全的社区……在老玉树人眼里,玉树的街道在变,玉树的生活在变,玉树人的思想也在变。
嘎玛文索:新房子的冬天就像夏天。
53岁的嘎玛文索在玉树当了20年村干部。他居住的扎西大同村是玉树地震的重灾区,村里的房子几乎都被夷为平地。重建后,嘎玛文索和村民们陆续搬进了新居。
住房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关键。新玉树44.5%的城市建设用地划为居住用地,安置13701户,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
嘎玛文索的新家在通建区的一栋居民楼里。房间里摆满了藏式家具和装饰品,盆花占据了整个阳台。“新房子的冬天和夏天一样温暖。花可以继续长,什么植物都可以养。”“温馨”成了嘎玛文索对新房最大的印象。
嘎玛文索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取暖靠烧牛粪生火,每20分钟左右就加一次牛粪。晚上睡觉后没人加。现在,无论是统建区还是自建区,玉树的新房供暖方式都由“烧灶”改为供暖。
“我们在重建中引入了大规模的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和其他基础设施,”玉树城市管理局局长涂定清美感叹道。"这些设施在地震前从未见过。"
——1月至12月3日,玉树,嘎玛温索震后的新房。摄影:董小迪
永藏:你可以在新家附近买到任何东西。
对于嘎玛文索的儿媳蔡永藏来说,新玉树最让她满意的是交通便利和社区建设。“以前走路去菜市场买东西要20多分钟。现在你家门口就有一家蔬菜店。吃的,穿的……出门什么都可以买。方便多了。”
这是因为,在新玉树的建设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社区配套设施被列为重中之重。重建后,玉树民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积129.4公顷,是震前的3.4倍。
此外,新玉树的交通面积为149.6公顷,比震前的79.3公顷增加了88.7%。以扎西大同村为例。所有以前无法进入的地方都可以进入。“现在,除了牧区,村里的土路都换成了柏油路。”嘎玛温索说。
——2月——12月3日,新玉树。摄影:张磊
Ang:玉树人的观念在变。
在老余庶人眼里,玉树的街道在变,玉树的生活在变,玉树人的思想也在变。
禹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安格是玉树人。他为玉树的建设奉献了28年。在他看来,玉树重建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最让安格印象深刻的是玉树人观念的转变。“以前农牧民不重视孩子的教育,8岁就认为孩子是家里的劳动力。现在,他们不仅主动送孩子上学,很多偏远牧区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甚至跑到州里租房子。”
“另一个变化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现在玉树人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不见了。”Ang补充道。
“目前,玉树已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正在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据涂介绍,根据规划,新玉树定位为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将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312.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