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6月27日电题:三江源新时代交响——追寻总书记足迹的青海篇章
新华社记者蒋世强、王大千、刘泽星
6月的青海处处动人:昆仑山苍茫碧绿,三江滚滚清澈,可可西里神秘的藏羚羊成群迁徙,柴达木盆地的钾肥列车奔向“三夏”之地...青海72万多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充满了欢乐和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为青海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青海各族儿女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的成绩,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国家的大丈夫’”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清水60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国的三江之源、水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考察青海时,都对生态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国家大事’”。要牢固树立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观念,切实保护好地球这个世界生态屋脊。”
这是2019年6月21日拍摄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安塞大峡谷风光。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群山起伏,碧水潺潺,雄鹰展翅,雪豹嬉戏。海拔3800多米的安塞澜沧江大峡谷生机勃勃。1000公里外,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的“生态之窗”实时监控大屏切换,一切尽收眼底。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通过“生态之窗”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情况,表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目前,大峡谷监测点数量已从2016年的个位数增加到100多个,后台汇总分析实时数据,指导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安塞乡1516名生态管理员精准巡逻。
2021年10月20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公园生态管护人员在巡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昂大峡谷生态治理和保护的进展,是青海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不断取得成效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青海不断推进景观、森林、湖泊草、沙、冰系统治理: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机制;建设“生命通道”,保护普氏原羚安全迁徙;封湖养鱼,增殖放流,保护青海湖“水-鸟-鱼”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植树造林、禁牧减畜、退牧还草、光伏治沙,积极保护绿色生态资源;关闭祁连山八一冰川景区,减少人为干预...
2022年4月21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玛多乡月古宗烈曲附近,生态管护人员在巡逻。卓宗列曲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玛多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先行的前提下,建立了生态管护“一户一岗”的公益性岗位机制。园区内每家每户都有一名生态管护员,共同守护一河碧水。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今天,美丽的青海正在铺展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两万多名生态管理者守护着三江源;藏羚羊数量从不足3万只增加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数量从300多只恢复到2800多只。青海湖鸟类从189种增加到228种;2021年新增绿地515.2万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5%,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2021年7月23日,牦牛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草原上觅食。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目前,青海国家公园建设已扎实实施: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过5年多试点正式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系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今年,青海湖国家公园进入创建实施阶段。
“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7年以来,青海连续五年开展“绿色电力三江源”行动,即在占全省面积55%以上的三江源地区,城乡生产生活用电在一段时间内全部由清洁能源供应。7天,9天,15天到100天,不断刷新所有清洁能源供应的记录。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1年6月7日,青海圣元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制作藏毯。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基于沙漠、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独特优势,青海积极规划,大规模开发。清洁能源装机不断增加,火电比重不断降低。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已达4286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90.83%,新能源占比61.36%。
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近年来,青海“绿电+生态+民生”的产业形态基本形成: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每个水库都是公园的湿地,既净化了水质,又涵养了水源;沙漠光伏发电有效减少沙化土地面积,“光伏羊”养殖等岗位惠及广大农牧民。占青海省发电量70%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目前清洁能源累计发电量已达7121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出口山东、河南等15个省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亿吨。
这是2022年6月8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光伏(热)产业园拍摄的青海省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伏热电站照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摄
青海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目的地”为发展方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充分发挥我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的资源优势,开展精细化勘探和综合利用技术攻关,近百项科研项目如火如荼。2021年将生产钾肥502万吨,满足全国一半需求,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这是2022年6月13日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拍摄的察尔汗盐湖上的采盐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摄
——突出青海特色,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旅游品牌。旅游行业升级,2021年旅游人次,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依托“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优势,9000万亩绿色有机草原获得认证,牦牛、藏羊原产地追溯体系覆盖39个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不可或缺
刚察草原绿草如茵,柳河流入湖中。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是一个牧民集中安置的新村。2017年,全村依靠牛羊养殖等产业脱贫。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藏宫马村,看望慰问西藏人民。总书记感慨地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像石榴籽一样互相拥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永存。”
“现在村里发展了牛羊养殖和生态旅游两大产业。202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1476元。”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富登说,“今年我们成立了6个畜牧专业合作社,覆盖了60%的村民,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这是在可可西里卓乃湖藏羚羊聚集区拍摄的藏羚羊(2020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产业发展稳定增收,游牧民族生活幸福。2020年4月,青海省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青海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3%,高于全省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目前,青海已在425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2.98亿元,乡村振兴稳步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联系着各族干部群众。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城西区文慧路街道文婷巷社区。这个社区有2万多居民,包括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18个少数民族的1800多居民。
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退休人员的书画练习和歌曲排练,了解了社区为老年人提供餐饮和健康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课后托管服务的做法。他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的和谐家园。”
这是2022年5月5日在南山公园拍摄的青海省西宁市城区。新华社记者范摄
“我们打造‘石榴籽之家’品牌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翠青说。一年来,文婷巷社区以“石榴籽之家”建设为依托,成立了“亲情”宣讲团,采取挨家挨户的方式,将民族事务服务窗口搬到居民家中,及时宣讲民族政策,了解群众生活困难。目前,社区正在开展“石榴籽幸福家庭”评选活动。
青海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省8个市(州)已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成110个社区“石榴籽家园”,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省级研究中心。
视频记者:吴念、韩芳芳、赵、李占义、丽贝卡、刘泽星。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474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