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小”社区凝聚着民族的“大”团结。

 2023-07-08 00:44:58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张鸿续

漫长的盛夏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气温逐渐回暖,穿城而过的巴音河两岸柳树迎风挺拔。沿着河岸,来到附近的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居委会,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身着各族服饰的妇女在一起做刺绣,一位长辈在教小朋友写毛笔字,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走廊内,一张张温馨的照片在默默诉说着社区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的“喜事”。

走廊尽头,是社区的群众讨论大厅。馆内设有多个功能区,包括文史陈列馆、老兵服务站、科普宣传区等。“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般都没事。每个人都喜欢来这里。”社区工作人员王凡戈介绍。

走进群众家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凌哈市河西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居委会提供

建设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社区,居住着汉、蒙、藏、回、满、土、撒拉族2812户8213人。

前不久,50多岁的藏族姐妹康梅西来到社区服务大厅,向工作人员讲述了她家的困难:“我女儿是残疾人,没有稳定的工作。能不能协调解决一下?”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记录了康反映的情况。“姐姐,我都记下来了。我会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有消息我会马上通知你。”几天之内,社区为康的女儿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谢谢你们,你们是大家的‘贴心人’。”康梅西再次来到服务大厅,激动地向工作人员道谢。

“‘平安无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失’。”从家庭矛盾到邻里纠纷,从‘父母短板’到‘烦恼’,居民都可以来社区服务大厅求助。“建设社区主任林慧珍说,目前社区有27个共建单位,80多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员。邀请他们进社区,既能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又有专门宣传民族团结等法律政策的“专家”。这样,社区的大部分矛盾纠纷都能及时就地解决,社区和谐美好,大家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组织青少年开展百项手工制陶活动。

为了丰富各族孩子的精神文化世界,从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2020年,建设路社区成立了“小蓓蕾读书会”。辖区各族儿童可以在课余、寒暑假到社区进行书法、绘画、舞蹈等系列活动。林慧珍告诉记者,“小朋友”在这里一起学习、生活、成长。可以说,民族团结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无情人有情,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今年4月中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建设路社区成立了12支多民族“石榴籽”志愿服务队,90多人。队员们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带头抗击疫情。在辖区所有接种点和防控点,志愿者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在此期间,一位土耳其爱心居民向志愿服务队和社区工作者捐赠了100个医用口罩,感谢他们在防控疫情中的辛勤工作。这一善举温暖了所有队员的心。爱心居民表示,“平时社区工作人员都很努力为我们提供贴心服务。防疫期间,为了保护大家的健康和安全,他们甚至放弃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团聚,坚守一线。作为社区居民,我们也应该关心和理解他们,因为我们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深入少数民族家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民族团结是发展和进步的基石。2017年12月,德令哈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市各族人民手拉手,守望相助。建设路社区民族团结一家这样的“喜事”已经不是个例了。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德令哈民族团结工作涌现出114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省、州、市各级表彰奖励;深入农村牧区、工矿企业、学校等领域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覆盖率100%;先后建立了4个“社区民族之家”和“石榴籽之家”,命名并挂牌了1个省级“民族村”和1个国家级“民族村”;全市“十一进”活动全部实现全覆盖,共有218个单位达标,达标率100%,先进率90%以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家庭”13948个。

德令哈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满加说,近年来,德令哈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把“十二个必然”、“四个必然”和“三个禀赋”融入到各行业、各领域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不断发挥“一把手”作用,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45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委,坚定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

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青海日报媒体平台所有。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4745.html 转载需授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