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长江日报记者、胡、、贾代腾、彭念。
从左至右,长江日报记者胡卓果李永刚。
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
他们的图片在全球被点击转发上亿次,发表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
长江日报的年轻摄影师们用他们的脚步、镜头、思想,书写了这座城市新闻界的骄傲,帮助我们感知、观察、了解身边的世界,提供了没有翻译的素材,带来了不一般的视角。
十年来,长江日报的摄影师们带着沉重的装备和深沉的思考,奔赴一个又一个现场,观察、过滤、拍摄、记录。
阚剑
——长江日报十位青年摄影家作品展
主办:武汉记者协会长江日报社、华中科技大学宣传部武汉新闻摄影学会
时间:2016年11月6日周日下午3: 30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这些照片的背后,有很多关于你的回忆。这是一次时间之旅。来吧,我们一起开始。
一个
直接攻击主要现场
近十年来,长江日报的摄影师几乎没有缺席过国内各大新闻现场。他们经常面临灾难,痛苦和你将何去何从。他们不渲染地记录,不绝望地流泪,仿佛在用镜头抚慰悲伤的人,给我们带来了苦难的故事,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希望。
拯救芭蕾女孩作者: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5月15日,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一名消防员在北川县毛坝小学废墟中试图营救被困女童李越。他一直握着李越的手,给她生命的鼓励。最后,海军总医院的医生当场实施截肢手术,将被困3天的李越从废墟中救出。
2008年9月6日晚,从小就有芭蕾舞梦的李越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翩翩起舞,梦想登上世界舞台。
希望-玉树地震-周年祭作者:长江日报记者彭念
2011年4月14日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7.1级地震一周年。青海各地举行默哀仪式,悼念玉树地震遇难者和在抗震救灾中英勇牺牲的烈士。
上午,结古寺和玉树当地寺庙在玉树扎西县大同天葬台联合举行祈福仪式。数百名喇嘛在天葬台前诵经,为玉树地震遇难者祈福,许多当地藏民双手合十,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和亲人。
悲伤游轮作者: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2015年6月5日晚,游船“东方之星”在长江湖北监利段大马洲水域全部打捞出水。准备进入船舱清理搜救工作的救援人员站在岸边等待工作安排。
天津港的伤口作者:陈卓,长江日报记者
2015年8月14日,天津滨海新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化工爆炸事故现场仍在燃烧。2015年8月12日夜,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的海瑞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65人死亡,8人失踪,周边大量居民房屋和公共设施受损。
逮捕作者:长江日报记者郭
2015年2月24日上午8时许,台北路台北四村前的“马大爷的五花鸡”煤气罐发生爆炸,楼内多间房屋受损。一名路过的男子受伤被送往医院。肇事者疑似该餐厅员工蔡某某。案发后,蔡某某躲在5楼王先生家中。
上午10时许,几名民警开始与蔡某谈判。12时10分许,随着民警破门而入,蔡某某冲到临街的台北路窗台,在与民警对峙过程中挪到二楼雨棚。12点16分,男子大步走向大楼另一侧的雨棚。他因为失去平衡从天篷上跑了下来,警察将他制服并送上了救护车。
2
守望生态家园
他们顺着黄河的方向,他们瞄准了城市的天空和土地,他们抓住了北极光的幻想。
环境已经成为人类最严峻的生存问题之一,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未来努力的方向。
正是因为有着宏大的使命感,长江日报的摄影师们始终观察和思考着重要的历史命题,才能用炽热的镜头表达他们对环境现实的忧虑,对关爱家园的呐喊,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从而把我们的目光和思想推得更远。
被侮辱和伤害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贾代飞
2014年8月22日,记者从青海省黄河源头沿着这条古老的河流旅行。9月11日到达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历时20天。
其间经历了从自然黄河到游牧黄河,再到农耕黄河,再到工业黄河的变化过程。见证了黄河是如何从巴颜喀拉北麓源头的汩汩泉水逐渐接受各支流的怀抱,最终汇聚成一条咆哮千里、触摸龙门的滔滔大河。然而,随着镜头的深入,记者发现,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也有着巨大的隐忧。
捕鸟作者: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2015年9月18日,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种植水稻的试验田上空,一只刚抓到的麻雀睁大眼睛盯着嘴边的稻穗,翅膀上缠着发际线,让鸟儿动弹不得。
10万斤鱼“铤而走险”东湖作者: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2007年7月11日,武汉东湖冯光村附近的官桥湖再现“翻塘”。湖面上一片白花花,大量死去的鲢鱼和鲢鱼已经覆盖了沿岸的水面。八艘渔船在湖中央游弋,捞死鱼,恶臭熏得路人捂住鼻子。据武汉东湖风景区环保分局负责人介绍,这10万斤死鱼是由我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污染严重,以及近期气压低、气温忽冷忽热造成的。
三
讲中国故事
时间的流转,世界的变迁,个体生命的沉浮,都隐藏在我们被忽视的生活小事背后。独特的镜头语言,无疑是对一切众生的赞美,是对平凡人生的警醒。是那些每天擦肩而过的人支撑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那些日复一日的故事带给我们爱和温暖。
避暑“神器”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2014年8月5日,湖北武汉,江城气温持续,留在大学的同学们尽量待在夏天乘凉。华中师范大学一个学生宿舍的过道里有一个小“游泳池”。几个大学生坐在水里或打牌或上网,很舒服。肖旭告诉记者,这个小泳池价值数百美元,可以同时睡两个人。这款消夏神器实用又炫酷,但是享受一次需要很大的努力。从抽空气到灌满足够的水需要一个小时。不过好在我的卧室离公共洗手间很近,注水方便,这点很有优势。
不同的眼睛看“吻”作者: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2002年8月18日,30对情侣在武汉汉商新屋站时尚街接吻。这是武汉首届接吻大赛。比赛中最年轻的一对夫妇只有18岁。比赛中,很多女性因为体力不支晕倒。一对情侣坚持了5小时40分钟,成为最后的“赢家”。
图为裁判在比赛中用不同的表情看着接吻的情侣。
送父母集体打地铺作者: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2007年9月3日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友明体育馆,数百名送孩子学生上大学的家长集体睡在地板上。当天,华中师范大学后勤处考虑到国内很多贫困地区的家长在送孩子学生上学后无法入住,特意在体育馆里布置了凉席毛毯,并打开空调,为家长提供休息。
茶叶路上的贝加尔湖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2014年7月,长江日报与武汉市江岸区政府联合成立“重走中俄万里茶路采访团”。采访团由从民间招募的18名媒体记者、万里茶路研究者、俄语翻译、摄影师、越野车司机组成。从8月10日开始,我们开始了寻找万里茶路源头的旅程。9月9日,采访团抵达俄罗斯贝加尔湖,看到了通往湖边的铁轨。
四
人们关切的表情
抗战老兵,流水线上的恋人,电商女孩。
不同年代普通人的表情,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表情。他们在平凡中倔强,在淡然中躁动,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本质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和现在都是他们创造的。他们随时站出来,努力工作,不怕流血,不怕吃苦。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共同锻造了国家的脊梁。让他们的画像永载史册,这是我们最深切的敬意。
战友等你六十年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贾
安葬着黄继光、邱等战斗英雄的沈阳烈士陵园,迎来了长眠异国他乡半个多世纪的437位英雄。2014年3月28日中午12时50分,在挂有“烈士永垂不朽”“欢迎英雄回家”等横幅的军车护送下,遗体被庄严地安放在墓地。
8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曹秀虎独自一人来到烈士陵园,只为看一眼曾经的战友。在人群中,他戴着一顶鸭舌帽,盯着车队的方向,浑浊的眼睛诉说着故事。
守护祖先的蓝色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贾
在三沙市七连屿的岛,付和付明刚是两个有名的捕鱼兄弟。长江日报记者见到这两兄弟时,他们正准备在退潮时在礁石间的海沟里捕鱼。这两兄弟属于一只老虎和一条龙。他们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微笑姐姐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贾代飞
五月的重庆大巴山,云雾缭绕,降水丰沛,宛如仙境。陈德春和陈丽岩住在重庆市巫溪县程响镇杜愚村。父亲57岁,患严重肺结核两年,失去劳动力;我女儿9岁。1岁的时候,妈妈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颜有两个愿望:第一是父亲的身体早日好起来;二是上大学,和父亲一起去山外的世界。她说:“只要我父亲活着,我就不会离开他。”
电子商务女孩作者:长江日报记者彭念
十堰女孩张学的是视觉传达。她四年前开始关注“印度汉娜纹身”,但真正开始自学是在今年四月。两个月后,她在微博和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493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