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新常态发展的高地

 2023-07-08 00:12:08

青海新闻网讯

“菜篮子”反映民生。

“在我们整个蔬菜销售区,有十几二十种菜。除了几个南方菜,当地的新鲜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卖。那边Sriak产品柜台卖的牛羊肉也是当地市民喜闻乐见的产品。”家好超市售货员之间的对话中带着一点自豪。正在选菜,家住瑞和小区的刘阿姨也接过话茬,说这些菜都是两个小时前刚上架的新鲜菜。品种很多,而且便宜,吃起来安全。现在,谁想要外国菜...

多年来,根据海西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城郊蔬菜”发展战略要求,市政府一直把“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坚持以“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为指导,统一规划部署。采取“政府统筹、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招商引资、鼓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社会资本等方式,大力发展温室蔬菜种植。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方式,积极推动土地资源向蔬菜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同时,良种引进、设施建设、市场对接要统筹协调,重点建设新集合作社、金丰公司、果园合作社、万庄农牧等重点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全力推进生产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五年来,全市蔬菜种植基地总面积一路攀升。建成大型果蔬生产基地3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节能大棚6480个。今年,新建的500座太阳能节能温室中已有200座竣工;在规划的350个新的畜牧业温室中,200个已经完工。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136亩,比2014年增加216亩,增长3.6%;预计水果和蔬菜产量将达到18300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500吨。预计到年底蔬菜产量将超过22000吨。

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加快“菜篮子”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水平。累计引进推广蔬菜水果新品种25个,完成萝卜杂交引种试验60亩,培育蔬菜集约化种苗100万株。使蔬菜、草莓、西瓜、葡萄、油桃、平菇、双孢菇等无公害水果和反季节果蔬品种达到30种以上,蔬菜生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

五年来,德令哈蔬菜种植业发展突飞猛进,特色种养业也大获成功。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规模养殖合作社、2个柴达木伏牛产业基地、2550个畜禽温棚、65个畜禽养殖场,其中25个畜禽养殖场通过了有关部门的标准化认证。传统草食家畜存栏量已超过27万头(只),已产仔13.37万头(只),成活率12.57万头(只),成活率94%;草食动物出栏率46.3%,商品率43.4%,肉产量3966吨,奶产量3400吨,蛋产量440吨。

随着昆仑圣牛、青海成大种畜繁育基地、杨家公司、西里亚可夫肉牛屠宰深加工生产线、何润枸杞蛋鸡场、清泉养鸡场的建成投产,不仅满足当地市场供应,还迅速向周边市场延伸。这标志着具有德令哈特色的牛羊肉枸杞蛋不仅丰富了我市城乡居民的餐桌,而且正在高附加值、精细化发展的道路上,迅速走出德令哈,挺进省外高端市场。

香飘巴音河

秋天,巴音河两岸花红柳绿,暖风吹面,景色宜人。日落时分,住在城市居民区的人们会扶老携幼,到国家文化中心广场、海西图书馆广场、体育中心广场、西部矿业广场,或看文艺节目,或跳舞,或参加“红歌大家唱”……城市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弥漫着文化的芬芳。

市文体广电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德令哈先后承办和协办了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海西州全运会、穿越柴达木激情拉力赛、徒步穿越柴达木等重大体育文化活动和赛事。每年5-10月,市区各个广场每天都有文化活动持续进行。全州八个地区的“柴达木之夏”文艺演出此起彼伏,仅德令哈市机关和街道社区举办的“德令哈市柴达木之夏”等大型演出就有20多场。此外,每年还有全市举办的“让孩子快乐成长”、牧民自发举办的“那达慕”、企业举办的艺术节、春节联欢晚会等百余项群众文化活动。为丰富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公益片放映范围也从原来的“每月一村一场”扩大到现在的寺庙和城市广场,放映范围覆盖全市51个行政村、12个社区和一个寺庙,每年放映公益片500多部。

该市先后建成了“四馆合一”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德里分中心和市内美丽的电影院。全市四个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配备了电脑、书籍、书柜、乐器、服装、音响等设备。51个行政村各有一个“农家书屋”,配备图书、书柜、音响、投影仪等文化设备。该市的17个社区也配备了各种娱乐设施。

2011年,德令哈市启动优质文化工程,以引力打造文化传播平台。随着汉青格勒艺术团、柴达木民族乐团两支特色文化团队的健康成长,先后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德令哈、大肚蒙古族文化特色和巴音河土香的优秀舞蹈和歌曲,成功策划了“柴达木民族乐团环球巡演”,使香港、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结识了德令哈、德令哈蒙古族人民。电视宣传片《今夜我在德里》和电影《德里之夜》的成功登上荧屏,使德令哈文化成功走出青海,走向全国。随着德令哈报、德令哈电视台、巴音河杂志的成功创办,在省内外的影响力缺失,不仅填补了舆论、新闻、文化发展史上的三大空白,也为省内外各界有识之士了解德令哈打开了广阔的窗口。

立体交通托起腾飞梦想。

要说十二五期间德令哈城乡交通的新变化,我们开了20多年的车。我们一年要去甘肃宁夏新疆西藏周边省区跑好几趟,拉货发货。家住德令哈滨河小区的陈师傅最有发言权。他说,“去省外,很多进出西藏的大巴都停在德令哈,特别方便。开车从兰州往东,敦煌往北,新疆往西,西藏都是高速公路。飞往北京、上海、广州只需几个小时。在城市里,以哈拉湖为例。因为没有直达的公路,以前需要绕过天峻县的杨康乡,步行数百公里,更不用说了。大雪封山时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一个星期都回不来了。现在旅游高速公路直达哈拉湖,几个小时就能到。嗯,去那里的旅游人比较多,城里的货物进去,当地牧民的畜产品运出来也比较方便。一进一出不仅带动了德令哈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当地牧民的增收步伐。”

发展势如破竹,机会稍纵即逝,机会只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市政府抓住国家实施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和315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又一个有利时机,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亲自出马,争取地方公路建设项目。也正是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进位,在发展思路上的先行一步,在视野上的稍远一点,通过“借鸡生蛋”,带动了一大批地方公路的快速发展。随着机场的启用,德里架起了一座连接全国和世界的空中桥梁。进出西藏的大部分公交车停在德令哈站;青藏铁路提速成功,大大缩短了旅行时间;借助315国道的快捷优势,“北、上、广”等内地人感觉德里并不遥远...

也是十万德令哈人开放意识很强,乘船搭便车到了大海。在省、州交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仅德令哈西环一大批城市街道、城乡道路、工业园区道路通过代建制进行了改造或新建,而且多条村道、村道进行了硬化。全市建有天上的飞机,村道、乡道、省道、国道相互连通。青藏铁路、国道、省道为骨架,城乡道路(镇)、村庄、工业园区、企业矿区为主线,村道为支线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随着德令哈的城乡路网越来越密集,并不断延伸,也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截至目前,全市营运车辆达到1959辆,其中营运货车1546辆,营运客车537辆;开通了两条城市公交线路和八条城乡公交线路,城乡公交线路由原来的两条增加到现在的八条;车辆数量也从过去的3辆增加到现在的58辆。市区到乡镇班车率达到80%;村班车率达到80%。全市机动车维修企业发展到143家;已建成30个农村公路迎宾站。

绿色引领新常态

“我在德令哈生活了30多年,我亲眼看着德令哈变得越来越漂亮。以前春天风大,没日没夜的吹,我在外面转了一圈回来。我的头和脸上都是灰尘和沙子,大热天出门必须‘全副武装’。我没有想到,巴音河两岸的‘垃圾场’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竟然变成了‘景观带’,甚至还没有光秃秃的。风少了,雨多了,空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干燥了。”说起德里的新变化,家住河西街道盛源社区的65岁老人李兰更是口若悬河。

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十二五”以来,德令哈累计投入造林资金3.59亿元,先后实施绿化工程77项,完成人工造林85.47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487万亩,中幼林抚育1.94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339.5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9%,比2010年提高4.45个百分点。各类林业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5亿元,新增林地17万亩,封山育林37.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5.04%提高到现在的7.2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46%,绿地率达到41.56%,人均绿地面积13.6平方米。

前不久,市发改委的一位工作人员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说,随着我市城乡绿化面积的大幅增加,不仅锁住了黄沙,还增加了土地的涵养水源能力,既有效减少了沙害,又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草地的承载能力。由此带来的间接效益不仅是难以估算的巨额经济账,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外商投资德令哈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工业园区几年就有企业入驻。企业多了,人多了,也促进了德里工业经济、商业等行业的发展。

按照州委、州政府确定的“东有沙棘,西有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德令哈利用戈壁滩大量闲置土地,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扶持等多种措施,鼓励外地老板、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农牧民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通过枸杞产业基地建设,枸杞种植面积连年翻番。截至目前,全市枸杞总种植面积超过11.4万亩,获得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有机枸杞种植面积6.1万亩,总产值近2亿元。通过种植枸杞,组织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钱袋子”,青海东部农区的一大批农民也通过在枸杞园务工增收致富。

枸杞的种植带来了恒润枸杞蛋鸡养殖和枸杞蛋产业的快速发展。枸杞蛋日产5000斤,不仅成为德令哈又一特色畜产品,还满足了当地市场供应,每年为企业带来数千万元的巨额利润。肉苁蓉的种植虽然刚刚起步,但面积只有0.5千亩。预计5年后,按照每亩50公斤的预算,鲜肉苁蓉产值将达到每亩5000元。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004.html 转载需授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