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三江源头“满眼绿”,田园美景“画”出来

 2023-07-08 00:07:29

青海新闻网美丽青海客户端讯春天的灿烂,始于一颗种子的苏醒。在书写绿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已经破土动工的三江源头玉树藏族自治州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青海时的重要指示,绿色成为了这片雪域高原发展画卷的主色调。

绿色到玉树,是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的实际行动;是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改善民生、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六年来,玉树42万各族孩子心怀感恩,让生态环保理念在他们心中扎根。他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中华水塔”的重要要求,迈着大胆的步伐,采取大胆的行动,努力做到了草青山绿、湖清富民。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可持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并流、“中华水塔”的重要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青海生态环境是“国家大事”。

总书记的谈话,坚定了玉树州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如今,在玉树,野生动物数量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从3.2%提高到3.97%,草原植被覆盖率从58.35%提高到61.8%...

从雪山到草原,从森林到湖泊,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绿色生态的脉搏正在强劲跳动。

新look,“蓝绿”相映成趣装扮“颜值”

走进玉树州委书记蔡的办公室,只见除了世界、中国、青海三幅地图外,墙上还挂着一张特殊的证书:蔡、长江首席河、扎陵湖、澜沧江公园(玉树段)。

不到三十个字,承载了蔡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蔡说,“玉树州地处三江源的核心地带。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137条,常年积水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8个。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奔涌而出,每年向下游输送297亿立方米源头活水。三江源甘甜清流,富庶玉树大地,造福中下游亿万中华儿女。”

作为三江源,玉树的孩子们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2017年,玉树州开始实行长河长湖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州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抓”的治水思路,形成了“党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联动、群众参与”的河湖保护责任体系。双首席江湖长的设立,完成了州、县(市)、乡(镇)、村(庙)四级“江湖长”体系的构建。

目前,全州共有758条河长、343个湖长、2187名河湖清洁工,实现了对全州1134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8个湖泊、6个水库的全覆盖监管。系统的生态涵养水源功能得到了提高。三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到100%。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水质保持在二类及以上。国控断面水质稳步达到ⅳ类考核要求。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超过ⅲ类。

如今,三江源地区再现“千湖之美”,天蓝地绿、水美山绿的三江源生态屏障越来越强。

2021年,玉树州委州政府在环保方面再出“重拳”,决定从2021年8月至2023年底,在全州开展无垃圾、禁塑、减量化专项行动。

此后,专项行动在玉树州每个镇、社区、学校刮起了绿色环保“旋风”,形成了“以块为主、属地管理、行业推进、整体联动、基础先行、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良好格局。

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环保焚烧+无害化处理”。年内,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环保焚烧达到30%以上,无害化处理达到40%以内。2023年,力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环保焚烧处理达到35%以上,无害化处理达到30%以下。

实现全球禁塑和替代市场的有序供给,建立全球一次性塑料制品多元化治理体系;完成县城和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备的配置;建立设施、资金、人员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县、乡、村四级垃圾无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体系。2023年,力争形成全州禁塑减废、全区无垃圾资源化的玉树模式和玉树经验,打造成为青海的样板。

在“蓝绿”的大背景下,玉树州的生态发展之路一定会走得更稳、更扎实。

新活力,三江源国公园共治、共建、共享生态红利

禹州总用地面积26.7万平方公里,涵盖三江源国家公园级长江源公园和澜沧江源公园,占公园总面积的85%,涉及杂多、治多、曲麻莱三县9个镇、34个行政村。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启动以来,玉树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国重点,坚决做好“绿色”工作。

多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和可可西里自然遗产的重叠县域,生态地位十分突出。藏羚羊、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雪鸡、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遍布境内。

可以说,治多是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区和栖息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系试点建设以来,长江源公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按照景、林、草、湖一体化管护原则,遵循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将索家河-曲马河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等全县各类保护区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公园,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一个保护区、一套机构、一块牌子。

另一方面,在澜沧江源头公园杂多县安塞乡,澜沧江在这里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壮美的安塞大峡谷。峡谷两侧,丹霞地貌异常美丽。

“我在这里长大,守着山放牧。我从来没有想过家乡的好风景会给大家带来好的前景。”家住安塞乡年都村的白玛文扎说。

昂赛乡是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雪豹之乡”。也是三江源国公园首个开展生态体验加盟活动的试点。

白马文扎是三江源乡村公园生态体验加盟活动的受益者。每年通过带领游客到峡谷参观观察野生动物活动,他对自己一年的收入很满意。

“我是一名生态经理。2019年成为自然体验寄宿家庭。加上生态经理21600元的收入,年总收入近15万元。我们的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白曼扎说。

一端连着绿水青山,另一端连着金山银山。牧民们过着舒适稳定的生活。

如今,像白玛文扎一样,从特许经营中受益的牧民越来越多。他们收入更加多元化,成为国民公园的守望者和受益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等。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近31万农牧民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在全国公园制试点过程中,按照“一户一管”的原则设置生态管理员,全面完成了园区“一户一岗”的设置任务。园区共设立生态公益岗位14666个,户均增收2.16万元。让农牧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拿到“金饭碗”,吃到“生态大米”。

新生活,绿色引领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绿水秀美,宜居宜业;小区环境,干净舒适;产业兴旺,百姓富足……走在玉树周边的农村,走到哪里都是美景。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起点上,玉树州始终牢记“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走保护与发展双赢之路。准确定位“生态+”产业功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玉树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深挖玉树,可以开发生态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逐步实现畜牧业发展为支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带动,辐射带动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

生态+畜牧。按照“粮改饲、饲补畜、养牧饲农”的总体思路,购买良种牲畜,种植藠头、燕麦、青干草饲草,强化畜群组织,优化畜群结构,稳步推进生态畜牧合作社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建设。

有了成功的经验,玉树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也实现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完美对接。

通过玉树州反贫困保险实施方案,圈定反贫困人口75712人,严格按照“2411”工作机制,采取纳入民政低保、生态公益性岗位、设立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产业帮扶等帮扶措施,消除2330户8061人的贫困风险。采取积极措施对异地搬迁的7020户2.8万人进行后续扶持:落实产业扶持资金1.554亿元,购买牲畜加入合作社,购买商铺,兴办超市、农贸市场等资产受益项目,年人均收入500-665元。通过技能培训、礼仪培训等措施,将61个集中安置区的富余劳动力引入第三产业,实现就业1.4万人,年人均收入11.00元。

把“产业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

2021年,玉树州1市5县全部列入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扶持县名单,玉树市龙宝镇等6个乡镇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玉树市扎西克干达村等20个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玉树市八塘镇顾芗村等4个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从“干净整洁的村庄”到“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范围,这也给玉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禹州切块下达中央、省、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49亿元,决定实施185个项目,涉及产业发展、稳定就业、搬迁后帮扶、乡村建设、雨露计划和贴息等。,完成有效资本支出11.28亿元,支出率90.85%。州县两级财政支持巩固扩大扶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资金5559.81万元,主要用于支持“二类”支出,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确保州县两级资金有效配套,小财政在助力民生方面作用显著。

(图片由玉树州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031.html 转载需授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