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才能种植,因为果实还活着;无情无性,无性无生气。”那一年,我在绵阳参观圣水寺,去观音殿的时候,看到了这句佛语胡言乱语。这些年在外闯荡,有意无意,见了面,见了面,受益匪浅,不管你信不信,就像藏民常说的:“扎西得乐”,种好了就会有好结果。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不是偶然在弘治短暂停留,遇到了一个叫王福的居士,帮她种了一棵菩提树,我就不会有红花寺之行,也会错过卡迪卡瓦!谁能想到,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坳里,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回族村落里,居然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城堡,一座历史悠久而深厚的藏传佛教寺院——卡迪卡瓦寺,还有想念儿子很久的卡巴奇上师母亲的故事和神秘传说。
(卡迪川寺)
相传唐玄宗年间(公元775年),藏王赤松德赞的第四子率军远征,平定地方战事后,驻扎在甘沟乡(藏语意为“嘎玛洛”)。藏王指示在此建庙,并挑选了9名有才能的将领领兵驻防于此,并颁布了藏王不撤的法令。由此,甘沟乡成为政教合一的政治中心,吐蕃统治甘肃、青海、河湟流域。然而,从那以后,西藏的国王们再也没有下达过撤退的圣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这里定居并繁衍。甘沟人也被称为嘎玛洛人,现在部分甘沟人也是藏族后裔。伽马罗的驻军在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干沟乡)
据史书(藏文古籍)记载,卡迪卡瓦寺和噶玛洛卫戍是在西藏赤松德赞国王统治时期(公元608年)同时修建的,寺庙是印度潘迪塔谢瓦仓为传播佛教而竖立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明朝永乐年间,被誉为第二任国师宗喀巴弟子之一的绛色喇嘛曲吉加布来此弘法,建了五座寺院,其中第一座是扩建的卡迪卡瓦寺,成为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和地区修建的三大寺院(红花、灵藏、卡迪卡瓦寺)之一。现址位于海东县干沟乡静宁村。
(卡迪川寺大门)
卡迪卡瓦寺名字的由来来自于两个传奇故事:一是西藏史籍中有一段传奇记载:曲吉甲布带着一位悉达多乔达摩从西藏来到这里建寺。有一天,他在雪地上看到一个小孩的脚印,于是他循着痕迹,找到了一棵檀香树,树顶上有一只红嘴乌鸦在歌唱。他的口水像金线一样流畅地流着,阳光里充满了色彩和佛的复杂。取名“卡迪卡寺”,意为“乌鸦嘴寺”;第二,商人诺里桑布说他经常往返于藏区和内地做生意,他请求宗喀巴大师的第一个儿子曲吉加布给他一个漫长的人生印心。完工后,他和北法国王在诺桑林卡宫散步,看到一只乌鸦从宫内的檀香树上飞下来。三声呼唤之后,他的口中吐出金光,一声接一声,很快整个诺桑林卡宫殿到处都充满了金光。法北国王告诉诺日桑布:“这是你的梨花宫即将变成寺庙的吉兆。”尼桑布然后要求法国北部的国王命名寺庙。法国北部国王说:“因为是乌鸦出现的起源,所以叫卡迪卡瓦。”迪卡瓦藏语也有“乌鸦嘴”的意思。据中国清代文献记载,卡迪川寺又称“静宁寺”。
(卡迪川寺一角)
迪川寺兴盛时期,有大小寺庙13座,其中金娃寺庙8座。做工精美,造型各异,四周有一座城墙(现存城墙完整,全城开满了紫丁香和木瓜树),占地约60亩,有300多座寺院和寺院,寺内僧徒约1000人。寺庙多,香火鼎盛。该寺管辖区域东至黄河岸边的中川峡谷八大山,西至化隆县塔嘎乡嘎东霍亚,南至甘肃省大河家镇关门口(临金关),北至霸州镇边家山,甘肃省凉州大金沙漠。还辖有化隆县的卧佛寺、大子庄寺、齐家寺(今文佳寺)、俄瓦寺、他加寺、白家寺和甘肃凉州的六座附属寺庙。清同治七年间,于1868年被兵毁。之后,新甲活佛向蒙古地区募捐用于重建,但规模比以前小了。主要建筑包括大经堂、法堂、关帝庙、鼓楼、客房、茶馆和僧舍,共计267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庙于1958年关闭,主体建筑于1974年拆除,并于1980年重新开放。
(卡迪川寺白塔)
寺内有两件最珍贵的稀世珍宝:一是法会上用来晒佛的特殊堆绣佛像,长86尺,宽55尺,在藏区颇有名气;第二,有一幅宗喀巴大师的血和身体的自画像,和一尊给寺庙主人的佛像。是整个藏传佛教地区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文物之一,是佛教界的活文物!这个图像是一个布面卷轴,两英尺长,一英尺五宽。一对藏狮托起王座,背景左右各有六条形态各异的龙。宝座顶端有九对火焰球体。宝座右下方是以明静、琵琶、海螺、绫罗等为代表的五欲。,还有底下堆着财宝的祭品。和宗喀巴大师一样,他头戴书生之冠,双手绑着法轮手势,莲花柄的右边是一把剑,左边是一封佛经,他穿着三件法衣。画像上方三尊:中间有丝绳的观世音菩萨,三张脸,共四只手,右手第一只手放在膝盖上为胜印,第二只手持天杖,左手持宝绳,第二只手反掌;右角有老师画像,右手做讲课手势,左手拿着乞讨碗,疑似扭结。顿珠仁钦;左角上有上师乌玛巴的像,右手有一颗钻石,左手有一个铃铛。左右两侧站着两位师父的第一弟子:右边一位摆出讲经姿势,左边一位手拿经书。据《塔尔寺编年史》记载,从画像上看确切时间是1375年,距今646多年。
(卡迪川寺)
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神话传说是关于卡迪川寺主佛像宗喀巴的自画像。根据宗喀巴大师的传记,1403年至1424年(西藏羊年1379年)明朝洪武十二年,民和噶玛洛商人诺日桑布前往内地与卫藏做生意。那一年,他把宗喀巴的母亲香撒·阿切(62岁)的一封信带到宗喀巴,交给了宗喀巴。此时,年仅22岁的宗喀巴大师正忙于佛学。于是他用自己的鼻血和其他颜料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交给诺日·三宝,诺日·三宝让他回到宗卡交给母亲。他还给妈妈发了一条信息说:“如果你见到我本人,它会叫你奶奶,跟你说三天三夜话。”尼桑布回到家乡,觉得这是一幅不平凡的画像,舍不得送给香撒曲,就请画家临摹了一幅画像送给母亲。佛母展开遗像,只见遗像喊了一声奶奶,又没说什么。这幅画像供奉在塔尔寺,尼桑布带着大师亲自画的画像去卡迪卡瓦寺朝拜。正因如此,卡迪卡瓦寺在雪域藏区颇有名气,成为佛教圣地之一。
(卡迪川寺唯一现存的古建筑)
所以历史上很多来安多的藏区重要佛教人物一般都是来卡迪川寺参拜的。历史上记载,第三世达赖喇嘛拉索娜姆嘉措在参观安多寺庙时,也参观了卡迪卡瓦寺。1985年,十世班禅大师题写了这座寺庙的名字。还有藏族僧人对去西藏拜佛的安多藏族、汉族蒙古族、土族信众说“不拜卡迪卡瓦,无三大寺”。各族信众专程到寺庙拜佛的情况并不少见。
-7圆顶
“有一个承诺,最轻微的将被支付;约个时间不容易。”没有一个行业的敌人能打败一个“真诚”。“想不到,碰巧遇见;未来可期,不言而喻。”每一段爱情都逃不过一个“缘分”。素心,九朵密花;一堆灰尘;雨天,泽仁清措;索朗和松赞让.....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到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到你。然而,相见总是美好的。也许这就是旅行的快乐,总能给人以美好,收获美好。过去的都是历史,不做评论,留给后人。过去的一切都是前奏,未来的一切都可以期待。
(卡迪川寺古墙)
(正殿大经堂)
(九密花与松赞只让道)
(九朵密集的花)
(寺庙管理员)
(酥油灯)
(黄昏九灵塔)
摄影和写作|划船
Tonkeg拍摄的照片& # 39;s的故事| |编辑:Ta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051.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