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我心中的圣地
(铁七师:曾)
"我看见山和山... 34;
我喜欢《青藏高原》这首歌,也喜欢青藏高原,但我更喜欢青海的格尔木市,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一千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也在那里留下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思& # 34;河流交汇的地方& # 34;,或者& # 34;水草茂密的地方& # 34;。格尔木,位于青海省西部,已经成为青海省西部的重要城市。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格尔木只是柴达木盆地南部一片荒芜的戈壁,这里偶尔会出现阿尔顿曲克的游牧民。为了贯彻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解决驻藏部队的粮食问题,中央政府在甘肃兰州成立了西藏运输总队,王宝山任总指挥。穆将军带着一队骆驼队从青海香日德出发,沿着柴达木盆地南缘行进。在长达30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跋涉了四天四夜,他们来到了一处海滩。这里,一条雪水(格尔木河)从昆仑山上滚滚而下,滋润着两岸的水草。红柳很苍劲,河水异常清澈。因为格尔木是蒙古族,所以& # 34;河流交汇的地方& # 34;意,或者& # 34;水草茂密的地方& # 34;。穆仲胜判断这个地方应该是格尔木。于是他把拐杖支在地上,肯定地说:& # 34;这是格尔木。我们不会离开。我们将是格尔木的第一代建设者。"于是一座新城市——格尔木就在那个地方诞生了。所以人们称穆将军为格尔木之父,青藏公路之父。
1981年3月12日,在四川大仙县结束了3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后,我和战友们怀着美好的祝愿,向我们心中的圣地格尔木进发。
我们的闷罐车(当时铁路上用来拉货的铁车)离开大仙,经过陕西的安康、西乡、阳平关,甘肃的天水、陇西、兰州,到达青海的西宁。一出西宁,我们就拉着车皮上了湟水河谷,树木渐渐减少,山上渐渐荒芜。火车飞驰时,一片荒凉的景色慢慢出现在我们眼前,提醒我们:& # 34;你没有看到,在青海的边上,自古阵亡将士的尸骨无人安葬。新的鬼魂在那里哀号,旧的在暴风雨的黑暗的天空中最响亮。"似乎我们从诗词里体会到了青藏高原的残酷,似乎我们从美丽的飞翔神话跌落到了无情的现实。而我们未来的军旅生涯,将伴随着艰难困苦。
到达格尔木时已是凌晨四点,火车停在已经见雏形的格尔木火车站。
天亮后,我和十几个战友被抓进了一辆车& # 34;解放& # 34;品牌经理把车开到离格尔木市二十公里的地方。
一走出格尔木市,看着远处辽阔的戈壁滩和昆仑山,我突然意识到,我是荒原的儿子,格尔木是我的第二故乡。
上世纪80年代初,格尔木还不是大城市,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河东和河西,驻扎着70%的人口。当时被外国称为中国西部第二道防线,也是中国西部著名的军事城市。它的街道都是在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形成的,最著名的商场叫我们的士兵& # 34;寡妇商店& # 34;人民商场。1983年,格尔木有了第一个大型综合市场——农垦商场。除了铁七师司令部、解放军第二十二医院、总后勤部第三十五团、西阁办公商场和西阁办公室,还有铁道兵第一司令部的一些建筑,几乎都是土坯平房。
但1952年格尔木地区解放,1960年11月格尔木市成立后,格尔木一直是青藏铁路和青藏、青新、敦格公路的交汇点,是南通西藏、北达敦煌、东达西宁、西达新疆的交通枢纽。
在格尔木市,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藏族人带着孩子去拉萨朝圣。这是一次多么漫长的旅程啊!他们一步一步磕头,一步一步跪在蓝云下的大漠和集市。从格尔木到拉萨,一千多公里。除了被狼和熊袭击之外,他们还不得不沿途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和仁青唐古拉。我体会不到当时一个普通藏族人的感受,但我真的很理解自然体对天地之神的感激和崇拜,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男人,走到了这里,所以我们心里没有这个愿望!
格尔木是一片净土,邪恶和欺诈难以滋生。因为我在街上亲眼看到很多靠人施舍为生的野狗,它们不怕人,也没有被人伤害的可能。在这里,我也听说过放生牛羊的故事,就是在牛羊身上做个记号,让它们去任何地方。生命和太阳、佛一样,在格尔木享有至高无上的尊重。
我曾经俯身在格尔木河的水面上,让雪山的凉水浸湿我的手臂和嘴唇。还有一只孤独的鹰。当我仰望蓝天时,它无法长时间盘旋。纯净辽阔的天空下,只有自己。我们没有说话,我只听着格尔木水土的低语。
我曾经匍匐在茫茫戈壁滩,幻想自己是一棵胡杨树,在这里发芽、生长、茁壮。站在寂静的沙漠里,像一把火炬,像一把伞,像一个罩子,像一朵云。像哨兵,像卫兵,用千年的生命守卫着沙漠。即使树叶枯萎凋零,它们依然坚忍地屹立在沙漠中,然后坚定地化作千年精灵,在沙漠中不朽。
其实格尔木有几个面。对内地人来说是边疆,对藏人来说是内地。走在格尔木的土地上,就像走在月球上。它是如此遥远和荒凉。走着走着,毫无情趣。因为地广人稀,只有白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因为高原反应,经常边走边吐边哭。
格尔木的生活是艰苦的,它对生活的破坏是无情的。我们经常半个月吃不到一顿新鲜的蔬菜餐。尤其是每年春节后的二三月份,储存的冬菜吃完后,每天早餐的咸菜都是水煮黄豆,午餐的主菜是黄豆炖海带、红烧豆腐,晚餐是海带炖黄豆、麻婆豆腐。最难吃的是压缩食品,是蒜苔做的,吃起来像嚼木头。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每个月还会分发一小瓶复合维生素。那时候我们吃的水要拉到几公里外,很多水不符合饮用要求,所以很多战友因为吃了这些不干净的水得了癌症。我的老师朱送老兵养伤时,在火车上病倒了,再也没有回到青藏高原。
在格尔木,我经历过沙尘暴、翻车、蚊虫叮咬、狼群和高原严重缺氧...为了青藏高原的繁荣发展,为了青藏人民修建一条铁路,我和我的同志们以一种意志和精神年复一年地坚持在青藏高原,完成了青藏铁路的一期工程。1984年我们离开青藏高原体检时,发现85%的人。那是青春的代价,是青藏高原送的珍贵礼物。
在青藏高原,每一次跋涉都是我们与自然的对抗,是心灵与肉体的战斗。我们车兵握着方向盘的姿势是不变的,就是坚持住!每次翻越日月山、橡胶山、驼峰山、峰峰山,你都会突然问自己:& # 34;有人知道我们的辛苦吗?"
虽然我觉得我的想法有点突兀,但是军人是可爱的,军人是无奈的。在青藏高原,空气中的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一半,每天都很冷。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谁能没有别的想法?
其实我们每一个军人都敢于在青藏高原上为祖国修建铁路大动脉,敢于挑战身体和心理的极限。这不就是军人骨子里的一种热血吗?
所以当我在内地大城市有了理想生活的时候,我经常会梦到回格尔木。在我的梦里,我变成了骆驼草。辽阔的戈壁滩上,风沙下,许多嫩芽枝繁叶茂,给荒原点缀了一丝春色。可以说格尔木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永远放不下。
2017年8月3日,我再次踏上这片萦绕在我梦里的土地。
走在格尔木的街道上,我惊讶于道路的宽度和市中心的扩张。从300公里外的德令哈赶回格尔木接我的张礼祥同志,陪我逛了一圈格尔木,总是一起数着这座城市的变化。现在& # 34;西格& # 34;和部队,但汽车站已经扩大,格尔木现在在& # 34;河东& # 34;南部戈壁沙漠延伸,以火车站为核心,新建格尔木炼油厂、钾肥集团。市区内& # 34;岛屿工程集团& # 34;没什么变化。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商店仍在营业。但是我们的总部已经消失了,我曾经住过的营房也只剩下一半废墟。
中午,同连的另外两名战友刘凤春、熊达才从200公里外的格库(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工地赶回格尔木。我们回忆起当年在格尔木的日日夜夜。这是我们流血流汗的地方。这是我们曾经奉献青春的地方。
36年过去了,格尔木变了。从过去的茫茫戈壁到现在& # 34;绿树半城半塔& # 34;,从荒凉的帐篷城到富人& # 34;一& # 34;在盐湖城的另一边,从骆驼运输到魔道,历史见证了新兴城市的发展轨迹。今天的格尔木,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昆仑山脚下。
如今,格尔木市民陆续搬进了新楼房,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牧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蓬勃开展。格尔木南郊的长江源村,是一栋充满民族风情和现代气息的二层小楼。记录了长江源头生态移民的生活变迁。
在& # 34;种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 # 34;格尔木,人们从未放弃绿化对这座城市的意义。现在格尔木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地方& # 34;绿洲& # 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以上,一步一个脚印就能看到风景,到处都是绿意盎然。
"过去是千里旷野,现在是柳树成荫& # 34;是很多回到故地的同志对格尔木变化的形象描述。从1954年建国初期的纯畜牧业到今天的西部新工业基地,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39万元跃升至2017年的近300亿元。一座高原产业新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正轰轰烈烈地屹立在青藏之间。
连绵起伏的山丘和陡峭的墙壁,突兀的冰雪覆盖的冰川和广阔的草原草甸位于& # 34;世界屋脊& # 34;在世界上,300万年的地质变迁被无言地诉说着,衍生出无数感人至深的神话传说,宛如一部宏大的史诗,积淀了深厚而悠久的文化底蕴。
格尔木虽然建市才60多年,但其近12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却有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人类足迹。距离市区200公里的野牛沟岩画,记录了原始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他们用铁制工具雕刻的牛、鹿、狼等形象符号,至今仍清晰可见。
如今,格尔木探索发展的足迹从未停止,每天都在书写新的故事。
海上日出、沙漠胡杨、戈壁红柳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汇聚在这片高原上,这里生长着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等珍稀动物。辽阔的格尔木与& # 34;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 # 34;近年来,形成了以高原观光、工业旅游、道教朝圣、登山探险、民俗体验为特色的青藏线旅游顶带和柴达木旅游板块,建成了张莞盐桥、昆仑山口、不冻泉、西王母瑶池等景区。
在格尔木的大街上,到处都能遇到旅游人带着包。格尔木2017年接待游客3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亿元。
随着格尔木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以及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昆仑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认同度不断提高,格尔木文化旅游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优势转化。
背靠昆仑山的格尔木,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不断巩固城市的& # 34;软实力& # 34;还有& # 34;硬支持& # 34;。
"现在,格尔木已经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运输的立体交通网络。青藏、青新、格敦三条干线公路交汇,青藏铁路穿城而过,格敦、格库铁路建设加快,格尔木机场已具备夜航条件。"老战友张礼祥说,& # 34;格尔木向外发展已经有了四通八达的坚实支撑,从进藏,只承担着转藏的任务& # 39;干码头& # 39;成为西部地区与西藏、四川、新疆、甘肃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铺路架桥插上翅膀& # 34;格尔木正朝着成为中国西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和青藏高原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进。
阅尽人间春色,格尔木风景独好!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12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