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敬老助老工程新建、改扩建30个农村幸福互助院。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等高频事件和服务场景,将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逐步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突出困难。
【身边事】西宁老人的“幸福圈”一直呆到日落。养老生活有多温馨,多平静?住在西宁城西的老人庄桂英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她’陪着,我心里特别踏实。”庄对说。老人口中的“她”是一个名为“孝心眼”的电子设备,是一个具有视频交互、语音控制、通话和紧急呼叫功能的电子保姆。老人在家的时候,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会把“孝顺的眼睛”放在能看到自己的位置。孩子子女也能随时随地掌握老人的情况。庄习惯了一个人生活,退休前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平时注重保健,听力好,视力好,身体强壮,喜欢新鲜事物。去年底,城西区在西宁市率先实施老年试点家庭养老床位工作。有必要为老年人安装智能互动设备。庄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同意了,成为第一批实验者。“现在科技发达,有了‘孝心’,我和孩子人之间就没有了空间距离。”庄对说。不仅如此,老人卧室的床上还有超薄感应布,可以自动感应分析老人的睡眠情况,生成电子文件,打开应用,让孩子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数据。“平时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上门拜访,帮忙做一些家务,测心率和血压。一旦我们远离母亲,我们就不会太担心了。”庄的儿子唐骏说。虽然退休了,但他还得在自己家和母亲家之间来回跑。不在家的时候,他可以拿出手机,看看妈妈活动的画面。他还能实时通话,孩子也放心。英壮老人享受的服务,是西宁为数以万计的老人提供高品质居家养老服务的缩影。以城西区为例。目前,城西区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并开通了24小时应急响应,远程发送求助信息,有效解决了老人“不愿意”、“住不起”养老院的问题。同时出台政府补贴惠民政策,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最高3000元,享受服务的老人每月每张床位补贴180元。黄昏离家人近,居家养老。西宁市充分利用社区和农村的现有资源,推广建设了爱老乐老食堂、社区关爱中心、医养结合体系,打造了“15分钟服务圈”,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安”。与社会福利院、专业养老院的集中照料模式相比,社区嵌入式护理院、老人家庭病床等设施可以灵活满足“家人长期无法照顾,老人不愿离家”的需求,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家人的陪伴下。
[现金]
每年投入1亿元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多元,为全省老年人提供不同程度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实现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同时,我省还加快“智慧养老”建设,完善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建设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价信息平台。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推进养老行业标准化,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养老服务的有效形式,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餐、浴、急、医、行、保洁等急需服务。针对60岁以上老人和省内80岁以上老人。落实高龄补贴政策,为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超过4.6亿元;继续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筹集718万元资助全省60岁以上参保老年人,有效化解老年人意外风险,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帮助老年人的良好氛围。我省今年实施的92个农村互助幸福院新建、改扩建项目中,目前已开工58个,完成前期准备工作32个。按照计划,新建、改建、扩建30家农村幸福互助院的既定目标可于今年年底完成。此外,我省多个部门不断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畅通家属、亲友等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查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同时还配备了导医、志愿者、社工等上门服务,为老人提供导医服务,尽最大努力方便老人看病。
(记者周建平,文/图)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227.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