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民国时期记者走访青海塔尔寺和青海工业(磁厂、电厂)的游记。前者是藏族同胞的精神寄托,后者是青海新的经济引擎。一个外国记者1947年在青海的所见所想,似乎更客观地反映了青海真实的一面。
塔尔寺风景
1947年青海省政府大门
到了青海,谁不想去塔尔寺看看,谁就是傻子。感谢青海省政府在我们到达西宁的第三天派车送我们去塔尔寺。塔尔寺位于西宁西南的铁山,距西宁50华里,乘车只需一个小时。这里是著名的喇嘛教育圣地和黄教祖宗喀巴的出生地。
俯瞰塔尔寺镇,1933年
我们早上9点出发,10点到达。我们看到许多修道院建在远处森林覆盖的山上。阳光明亮地照射在修道院的屋顶上。下车后,我们没有休息,就在寺院里找到了二爷(主管内务),带我们四处看看。
塔尔寺大金瓦寺,1935年
塔尔寺是大金瓦寺和小金瓦寺中最有名最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去的太早了,在农历六月初六之前(塔尔寺一年有两次庙会,一次在六月六,一次在正月十五),所以我们觉得很孤独。虽然我们看不到大会的盛况,人也少,但我们可以尽情游览。
小金瓦寺建筑有点差,因为庙会近,正在修。寺庙前有一棵菩提树。据说江主席到了三十二年(1943年),菩提花开,灵芝草生,很多人认为这是兴旺的标志。大瓦寺印象很深刻。一进庙门,就能闻到一股宗教、清净的气息,让人肃然起敬,摆脱庸俗的思想。
黄油雕塑-塔尔寺“三大艺术杰作”之一,1936年
大厅内,有宗喀巴的遗体和画像,高大,守卫森严。在喇嘛们日夜诵经的大殿内,有108根寺柱,完全被精致的厚地毯包裹着。四面墙上陈列着无数的黄金、玉石、宝石、藏经和无数的金银佛像。在大厅里,因为窗户很少,光线很暗,道路完全被黄油黄油黄油照亮。
庙门外,是喇嘛们磕头拜佛的地方。他们跪到地上磕头,磕头,把身体平放在地上。因为来这里祭奠的人很多,宗喀巴佛像前的地下栈道凹陷很深。听说这个木板一年要换一次。为了表示尊重,记者还特意奉献了一番,但没有喇嘛们那么自然。
塔尔寺正殿,1933年
在我到达塔尔寺之前,我以为它完全是用黄金装饰的。我看了之后才知道,瓦片是铜的,质量是镀金的。大经堂的屋顶上有四五个钟形的东西,全是金色的,光彩夺目,令人印象深刻。店铺门前两厢挂着许多桶形旋转物,叫“马?”,又名《转轮藏经》。据说手转就相当于念诵一卷经卷,和尚也没办法。
1936年第九世班禅喇嘛
由于天气炎热,班禅喇嘛去了附近的一座山避暑,但这是一个美中不足的问题。
塔尔寺唯一不寻常的是他们的炊具。厨房里有六口大铁锅,深三尺,宽四尺,但煮肉重一千斤,米重四五石。除非在庙会上用,否则做一顿饭不容易,要一天一夜,能吃三千多人。游客来到这里都很惊讶。
塔尔寺集市,1935年
塔尔寺原属西宁县管辖,西宁成立后属湟中县管辖,与鲁沙镇接壤。我们到了山脚下后的城街,因为庙会近,摊贩拥挤,街边建筑整齐,摊贩搭起帐篷做生意。这就是汉藩交换,当时英印贸易很充分,人们带着货物来这里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通用货币仍然是银元。
青海白马寺的藏族妇女,1933年
这里有很多女人。他们有丰满的脸蛋,健康的体格,走路很快。她们不像大陆女性那样腼腆害羞。他们的同龄人和他们一起笑,请他们唱歌,他们也不拒绝。马贺天先生有一首诗,吟诵一个女子:“赤脚的姑娘,好走。”家务负担重,擅长跳舞,靠长袖。爱情是自由的,好运是不受诱惑的,健康是美好的,看来你已经被欧风感染很久了。因此,娇弱而羞涩,一勾而过。“这是他们的写照。
因为时间仓促,只在塔尔寺呆了两个小时,所以没怎么看。幸运的是,有很多关于这种事情的报道。
大同香山磁厂——8——参观完塔尔寺,我们又去了距离西宁100多里的大同县和香山磁厂。在大同西宁西北,是青海通往甘肃河西走廊的要道。一路上,我们看到了绵延数十里的青海省最大的造林区胜利林区,也看到了荒山造林的成果。大同县荒凉,房子全是土房,没有足够的生意,农产品丰富,土人多,智力低,公园地方。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去看了象山磁厂,因为土质差,产品不好。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青海工业的幼稚,官方仍需不断努力。大同附近产煤丰富,西宁等地羡慕不已。但是很遗憾,因为交通不便,不能尽量使用。如果青海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开发其丰富的资源,它不能被忽视。
西宁电厂鸟瞰图万乐西宁水力发电厂,水箱在中间,1947年。
一天下午,我们又看到了西宁电厂,它是西宁的时间和黑暗的枢纽。该电厂建于33年(1944年)春湟水北岸,34年秋竣工。现在水力发电405马力,西北有水力发电。也要以此为箭(hāo shǐ,啸箭,事物开端的比喻)。
诗雨,西北通讯,1947年
《翰海陶沙》独家整理
欢迎,喜欢,关注。
作者的另外两篇文章: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243.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