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青海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范报道)10月的青藏高原,早已下起了大雪。当这首《青援之歌》唱出时,记者心中的“泪”瞬间被触动:视频中,悠扬厚重的旋律,配上青援干部工作生活的照片,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
青年援助视频歌曲——追根溯源
这首援青之歌改编自一首现代诗《追根溯源》。这首诗有七节。作者在海上政治文工团著名作词人陈道斌的指导下,根据歌词的要求,从诗中选取并浓缩了四段诗句作为歌词。由青海省文旅厅藏族青年作曲家党作曲,并收录到《援青追根歌》中。
《追根溯源》——一首青年援助之歌
我来自北国原野,江南水乡,东海之滨,琵琶红墙。为了同一个梦想,跟随母亲河的脚步,我们追根溯源。
这里湖水绿,这里云海绿,这里骏马奔腾,这里格桑花香。为了六百万人的幸福,我们追根溯源。
我渴了山谷里的清泉,我倦了睡在牧民的蒙古包里,我踏入了千年古刹,我走在唐蕃路上。为了从历史走向未来,我们追溯源头。
走进格尔木国父将军楼,我站在震后重建的结古镇上。我抚摸着班玛红军沟那不可磨灭的战旗,我凝视着被标记的战士们坚定的眼神。为了找到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追根溯源。
我听到了青藏铁路穿越高原的青笛声,我听到了两弹一星的爆炸声,我看到了满山遍野绿油油的布布龙,我看到了索娜姆大姐抱起可爱的藏羚羊。为了总书记的命令,我们追根溯源。
高楼拔地而起,新城辉煌,江河奔流,雄鹰在草原翱翔。对于“一优两高”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追根溯源。
我爱八百里昆仑山的浩渺,我爱察尔汗的天庭风光,我爱雪域玉峰,我爱三江源春汤。为了让青海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的心永远留在高原!
图为张剑飞出席2017年全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座谈会。
《追根溯源》的作者是第三批青援干部张剑飞。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执行中央第三批青年援藏任务,任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目前已完成青年援藏工作返回北京,现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
……
当悠扬的高原旋律伴随着简单的歌词在耳边响起,我立刻意识到,没有游遍青海的经历,就不会有低音处深情无限,洪亮处铿锵有力的歌曲。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作词人张剑飞从遥远的北国元野来到青海雪域高原,抛下家人,却在异乡写诗作词。在这段时间里,他有多少骄傲和好感?
回到山河源头,家国民心。
高原上温暖明媚的阳光照耀着雪域高原,汹涌澎湃的母亲河日夜奔流向前。三年青援是一本书。翻开这本书,跌宕起伏,跌宕起伏,激情燃烧,奉献精神,感受高原,无怨无悔。
因为平时喜欢写诗,张剑飞接到了写一首援青之歌的任务,以表达全体干部的心声。当时,他正在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唐古拉出差。在寒冷缺氧的环境中,最折磨人的就是整夜失眠。
那天晚上,张剑飞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高地”这个词不断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青海不仅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西路军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班玛洪钧沟精神、布布龙精神、可可西里精神,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他。那天晚上,张剑飞写了他的第一首现代诗《追根溯源》。
图为2017年11月3日,张剑飞在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韩家窑村调研扶贫工作。
在青海生活工作了三年,张剑飞早已把青海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对青海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充满了感情。他对“扶青”的理解有多重含义。字面意思是支持和帮助青海;从青援干部本身来看,他们是来学习、锻炼、回炉的;从全国一盘棋的大战略来看,是为了反哺、偿还、补偿青海为确保一江清水东流所做出的牺牲,为了全国的生态环保事业。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将这首歌命名为《追根溯源》。
看《追根溯源》这首诗,道出了青年干部的心声,也是今日青海的美好素描。在张剑飞眼里,“追根溯源”有三层含义:一是山河溯源,二是家国溯源,三是党心民心溯源。
张剑飞说,昆仑山是万山之祖,三江源是千水之源,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青援干部要来源头;省委书记王建军曾说:“青海的工作需要吃一点苦。青援干部既然来了青海,就做好了吃很多苦的准备,心中充满了家国情怀。”因为青海虽然偏远,但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见证,是稳定新疆和西藏的战略要地。因此,青年援助干部应该追根溯源。青海有英勇的西路军,有让国家屹立不倒的“两弹一星”原子城,有7个月零4天修通的青藏公路,有为保护藏羚羊献出生命的索娜姆大姐。这些都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所以,青援干部要来源头。
别忘了清初的“七威”
《追根溯源》这首诗里有七幕,为了同一个梦想,为了六百万人民的幸福,为了从历史走向未来,为了寻找共产党的初心,为了总书记的一句号令,为了“一优两高”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加幸福的青海。
张剑飞说,“七个行动”是他作为一名青援干部的初心和梦想,就是做一份点心,为青海人民和全国人民共同过上幸福生活做一点事。
在青年援助时期,张剑飞经常深入基层,走遍了8个市州所辖的县区,以及唐古拉山镇等许多偏远乡镇。所到之处,他都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基层的真实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援藏干部是青海和内地的桥梁。他们在一线打拼,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串在一起,但很多人质疑援建青年干部的初衷是为了“镀金”。张剑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对青援干部的误解和传言。
那是2017年5月的一天,张剑飞和人社部、财政部一起,到青南调研艰苦边远地区补助工作,驱车从果洛到玉树,路过玛多县花石峡镇,遇到了县里的一位副主席CPPCC。这个干部从河南来到青海工作了几十年。张剑飞看他满脸沧桑,看起来好像马上就要退休了,以为他比自己大,其实他是1976年出生的。故事没有结束。到2018年10月,张剑飞到果洛调研时,得知该干部已因病去世。
张剑飞震惊了,让他看到了青海基层干部的奉献和付出,甚至包括生命的代价。因此,在青援结束并向人社部汇报工作总结时,张剑飞提出了关于青干部工资待遇的两点建议。一是高海拔地区干部要按照艰苦边远地区类别提前退休;二是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在工资中的比重要大幅度提高。
援建三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年4月的一天,张謇飞到我省最高政府唐古拉山调研,遇到了三个让他感动的人。一个是80后的嘎查镇长毛拉,一个藏族女干部,为了镇上少部分没有搬迁的居民和大部分搬迁到格尔木的居民,常年奔波在4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上。第二位是90后的唐古拉山派出所民警杜雷,志愿到最艰苦的“天堂派出所”工作;第三位是杨欣,一位60后的民间环保人士,他组织志愿者守护长江源坂德湖的斑头雁...
“从现在开始,我的家乡就是我的家乡”
在援藏工作中,张剑飞与共青团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和支持,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和尊重,成为亲密的同事和朋友。
“很多内地人吃不惯藏餐,但张剑飞在青海三年的时候,酥油茶和牛肉干也很好吃。”今天,省劳动监察局局长周君怡仍然记得和张剑飞一起工作的时光。
经过三年的援助,很快就过去了。张剑飞说,“经过三年的青援,生命的长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但生命的厚度肯定增加了。这三年都是值得的!”
虽然环境艰苦,但张剑飞受益匪浅:做好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青海工作,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在青海打工,给农民工兄弟“讨薪”,和山区贫困老人“攀亲戚”,让他和普通人走得更近;到青海后,大量的现实问题让他从眼高手低的“书生气”变成了实事求是的“接地气”。
援青三年,也是张剑飞精神高地青海淬炼加钢的第三年。三年前,女儿出国留学,张剑飞去青海工作。父女相约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奋斗。三年后,我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张剑飞也顺利地从青海大学毕业。
张剑飞告诉我,在回京的飞机上,望着窗外的山山水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又多了一个思念的地方,那就是青海,从此他的家乡就在青海。
三年的援青工作,追根溯源,援青干部艰苦创业、勇于担当,发扬“不忘初心、拼搏奉献、大力协作、勇于争先”的精神,推动援青工作机制完善、援助规模逐步扩大、援助内容不断丰富,构建了干部、人才、经济、产业、教育、科技相结合,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援青工作格局。
他们和张剑飞的青援干部一起,用泪水和汗水、真诚和温暖、努力和收获书写了青援故事,诠释了新时期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
世界无涯,光阴似箭。一次青海之旅,一生的青海情缘。
那天张剑飞离开青海时,写了一首诗《结束对青海的援助》,诗中写道:
马去了西平三年。
荒原披锦绣,瀚海海长。
踩着田埂,心里全是人的声音。
久别,故乡明。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287.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