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甲老人点石成金,在沙漠中收获“红色财富”,年收入5000万。

 2023-07-07 22:40:40

他年过花甲,却一心想要守护家乡,为了和沙漠抗争,他铺草种树栽枸杞,13年的苦苦抗争,他终于取得了成就,不仅让沙漠变成绿洲‘,还让枸杞走出国门,成了外国人的抢手货,一般的枸杞在只能卖几十元,而他的枸杞去卖到了200元,2018年他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万,还解决了当地1800人的就业问题,这位老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里是农人影纪,本期就和影叔一起走进《青海老人沙漠地里栽枸杞》来看看他的创业历程吧。

家乡沙化严重 保卫母亲河 他义不容辞

看着美丽的青海湖就要被沙漠吞噬,赵全录写下了承诺书,他一定要治理沙化,保卫母亲河,他和工人一起铺草种树,终于遏制住了沙化。

赵全录,是青海省共和县人,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以前就在沙珠玉乡务农,可是日子过得很艰苦,为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1996年,赵全录开起了货车,老婆留在家里照顾五个孩子,赵全录很能吃苦,经常一两个月不回家,不管多远的路,一个人开着车就敢去,经常跑四川、西藏、成都,那时候没有多少公路,基本上全是山路,公路很少,但是赵全录是出了名的能吃苦,夏天累了就在车底睡一会儿,冬天渴了连口热水都没有,风餐露宿,常常一跑就是半个月,回家呆不上几天就又出发了,有一次,为了把车从冰窟窿里弄出来,他把一根手指头都掰断了,凭着这股敢闯荡的劲儿,十年后,他攒下了十几万的积蓄。

到了2006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事情,当时,赵全录的家乡沙漠化已经非常严重了,常常漫天的黄沙吹得天昏地暗,公路也常常被黄沙淹没,很多村庄一夜之间常常被黄沙掩埋,人们为了躲避黄沙,只能不停得迁徙,共和县离青海湖只有50公里,人们都在担心,这片美丽的湖泊会不会迟早被沙漠掩埋呢,为了保护美丽的母亲湖,赵全路下决心想要治沙。

赵全录用自己当时开货车赚下来的十多万元,先流转了20亩沙漠打算种树,最初只有二十几个工人,钱不多也没技术,他们就凭着满腔热血和赵全录一起治沙,赵全录带着工人把土和树苗往沙漠里背,往往刚种好的小树苗一夜之间就被刮跑了,村里人都劝赵全录不要糟蹋钱了,辛苦赚来的钱就这样扔进沙漠里吗。

人要对抗天,是非常难的,赵全录是不识时务还是真的有能力呢,不要走开,关注我们继续看后面更精彩的故事。

面对众人的不理解,赵全录没有停下来脚步,还是一心一意治沙,他找来专家,终于找到一种固定树苗的办法,铺稻草的时候,现在四周挖一个20公分的坑,按照正方形的结构将稻草铺在上面,这些稻草可以让流动的沙丘停下脚步,还能帮树苗抵御风沙,有了稻草的帮忙,树苗的成活率是以前的1.5倍,稻草牢牢地压在记号线上,形成一个个小方格,扎下的稻草2--3年内都不会腐烂,而且能抵御住六、七级的大风,在草方格的小天地里,植物可以安全地生长。

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赵全录终于找到了治理沙漠的办法,并且承包了政府治沙的工程项目,这时候有人引论他是打肿脸充胖子,怎么可能凭借一己之力治理好沙漠呢,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赵全录写了一个份承诺书,这沙漠一定要治理好,经过赵全录和工人们的努力,树种活了,流沙止住了,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赵全路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样是治沙,为什么不种一种技能治沙又能赚钱的经济作物呢,经过考察,赵全录决定种植耐干旱,喜欢沙质土壤的枸杞。

创业路上处处障碍 高手巧借力 让枸杞树上结出“红色财富”

本来以为枸杞种植没有难度,谁知困难一个接一个,先是沙地肥力不足,接着是病虫害严重,眼看丰收了,鸟儿又来捣乱,赵全录面对这些困难,始终坚持品质至上,绿色环保,他也用环保的方法,解决了一个个的困难。

当时国内枸杞售价高、利润高,赵权路十分动心,但是他没想到,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2011年,赵全录在改造的沙地里种下了5500亩枸杞,他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肥力不足的问题。想要种出又大、又红、高品质的枸杞,需要营养均衡的好肥料,赵全录没有和别人一样,去市面上购买肥料,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草原上的牛粪和羊粪,青藏高原上的牛和羊吃的草喝的水都是天然无污染的,拉出来的羊粪自然就成了他的宝贝。

对于牧民来说,除了留够每年的燃料之外,羊粪和牛费还要花钱请人清理,现在赵全录1立方米的牛粪和羊粪,给出30元的价格这对牧民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不仅不用花钱清理,还能赚钱,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就这样,全县几百户牧民家里的羊粪和牛粪都被赵全录承包了。

赵全录将这些粪拉走以后,并不是直接用在枸杞地里,他还要再进行二次处理,他把这个粪里面按照比例加了菜籽饼,它加进去以后,会自然发酵,发酵以后这些粪就变成了有机肥,这种肥料的肥力相当大,赵全录让工人按照按照春、秋两季,每亩施360斤,每颗枸杞树是6斤的定量标准化施肥,有了有机肥的助力,枸杞长势很好,红彤彤的果子挂满了,很是诱人。

赵全录真是高人一等啊,连肥料都做得与众不同,这样他不仅节省了钱,还获得了好肥料,他一定会收获得盆满钵满的,你觉得呢,请在评论区发表意见。

2014年,等着收获的赵全录却被狠狠地泼了一盆凉水,等待丰收的枸杞园里遭遇了大面积的虫灾,工人要喷杀虫剂,但是被赵全录拒绝了,他说要养天然的枸杞,他不但要种出原汁原味的高品质枸杞,还要继续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这是他种枸杞的初心。

一旦中了这种虫害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除非把树砍了重新种,赵全录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大学教授的指导,认真观察之后,发现问题出在有机肥上,虫卵特别喜欢有机肥,之前的农药都是喷在了树枝上,对于虫卵来说,根本不奏效,这次,赵全录决定给树根喷农药,找到了问题所在,赵全录很轻松地解决了虫患。

没有了虫害的枸杞长势特别好,可它鲜艳的颜色却又招来了鸟,红彤彤的枸杞又吸引来了大量的麻雀,之前为了防止鸟的侵害,都是拉上了防鸟网,但是这种成本太大了,需要投资十几万。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全录听说,宁夏有一群人,专门训鹰赶走麻雀,赵全录听说了以后,决定让这些人去试试,没想到试了以后,效果很好,而且是对枸杞是没有任何伤害的,一个训鹰人每个月的工资是4500元,三个月下来,就只有几万块钱的高工资,比拉防鸟网节省了很多。

赵全录一路走来,真是处处是障碍,先是肥力不足,再是虫害,最后是鸟啄,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丰收,为这个不屈的老人点赞。

2015年,终于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可他却看着枸杞挂在树上摘不下来,资金紧缺的时候,连采摘费都没法给工人,妻子看着丈夫心急如焚的样子,很是心疼,她动手做了一桌子菜,把亲戚都请了过来,饭桌上,赵全录提出了向亲戚借钱的请求,但是都很同情他,纷纷解囊相助,尽管也都不宽敞,赵全录拿着亲戚们凑来的钱,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可国内市场上枸杞价格参差不齐,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而赵全路的沙漠枸杞生长周期长,品质也与众不同,他把自己的枸杞按照品质分了等级,专门花钱请工人给枸杞分等级,分好之后,赵全录枸杞拉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农贸市场销售,还打出了沙漠枸杞的招牌,很快销售一空,1斤卖到了80元,2015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

赵全录认为自己的枸杞与其他的枸杞在品质上就有天壤之别,但是要在国内市场杀出重围,实在太难了,他将目光放在了出口上,赵全录通过朋友认识到了做出口贸易生意的李老板,经过他的帮助,很快谈了一笔销往荷兰的订单。

赵全录对自己枸杞的品质非常自信,但是没想到,30天以后,等来的却是一封警告函,警告函上说他的枸杞收到货后都粘成了一坨,勒令要查明原因,在下一批货发出前改善,否则就终止合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好好的枸杞怎么粘成一团呢,这让赵全录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你知道原因,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赵全录的儿子为了找到原因,专门跑到市场上去调查,后来得知这是枸杞的水分没有晒干造成的,有经验的商贩告诉他,这是自然晾晒和烘干机烘干两种不同方法的结果。

传统的晾晒方式需要经过风吹日晒,但是水分依然在17%到20%,这样的干枸杞表面看上去干了却很容易反潮,在国内路途段,不会粘成一片,但是出口要经过海运,空气潮湿,自然就会返潮,粘成一片了,为了达到出口要求,赵全路引进了清、洗、分选和烘干机,把水分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苦尽甘来”枸杞华丽变身 飘扬过河扬名海外

赵全录的枸杞终于实现了华丽变身,通过外贸公司把产品远销到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十几个国家,1斤卖到了200元。

从种植枸杞开始,赵全录一直将品质放在首位,他拒绝打农药,一切都是以环保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放弃对品质的追求,而在治沙上,赵全录作为领头人,已经当地非常严重的沙漠化停止了脚步,在共和县,曾经差点儿被沙丘淹没的村庄,如今也变了模样,沙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洲,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一切,赵全录功不可没。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698.html 转载需授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