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玉树,枯草返绿,天朗气清。当代山脚下的三江源民族商贸中心前,昂文尼玛模仿父辈经商时招徕生意的模样,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大声唱着藏歌。27岁的昂文尼玛说到:“玉树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玩‘过家家’就会做生意。”千百年来,类似的情形在这座位于唐蕃古道的商贸重镇里,每天都在上演。
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公主携随从入吐蕃和亲,途经如今的玉树市结古镇。此后,这条道路上往返的藏汉商人越来越多,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结古镇也渐渐发展为青海藏区规模最大的商贸重镇之一。“直到今日,一些沿袭千百年的商贸图景仍被完好保留。”昂文尼玛说,随着与内地交流、交往、交融的进程不断加快,当地的一些商贸元素近年来也悄然变化。来自湖北武汉的李江在玉树市做虫草生意已有3年,他说:“如今在玉树做生意,首先要连接名为‘和美玉树’的政府公共免费无线网络,其次要通过二维码互加好友、扫码付款。交易完成后,平日里大家还要在聊天群和朋友圈中分享行情。这些都是一名本地商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李江继续说道:“傍晚,年轻商贩收摊后,大多会骑共享单车回家。”迎着高原的夕阳和清新空气,带着一天的辛劳所得,和沿途的熟客朋友打打招呼,这已经成为“圈子里”的时尚。来自北京的游客李雨晗说到:“感觉这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同内地差不了多少。大城市有的,玉树都有。”
多杰桑周是土生土长的“老玉树”,今年59岁,曾是一位牛皮商人。看到如今年轻人的经商、生活方式,他连用“不敢想”“不敢信”“不敢试”来形容。多杰桑周说:“玉树地震后短短几年,这座古老的高原商贸小城,已经有了现代都市的样子。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和援建。”
援建者的恩情,成为玉树不少年轻人奋斗的动力源泉。30岁的尕松成林是玉树青年创业联盟的负责人,他目前在指导孵化20多家小微企业的同时,还经营着一家藏文化产品电商企业。几年前,当看到十多位浙江籍援建工人努力克服缺氧,在街边废墟中挥洒汗水时,他为家乡发展而自我奋斗的热情第一次被点燃了。
36岁的索南巴久是玉树州人民医院儿科的一名医生,跟随北京市对口帮扶专家学习多年后,医术有了很大提高。“在全国的援建下,我们不仅有了最先进的医疗仪器,还学习到与之相匹配的医疗技术。去年,医院建成全州历史上首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看到一个个病情危重的孩子痊愈出院,我在感恩之余也常感到骄傲。”索南巴久说。
老人们的感恩之情,更加刻骨铭心。85岁的更却求培家在玉树市琼龙小区,居住在水电暖一应俱全的楼房里,他身患多年的风湿病痛减轻了不少。更却求培说:“我经历过解放,也经历过灾后重建,党和国家的好,多的根本说不完。”
67岁的更求桑丁每天都去嘉那玛尼石堆转经,他常为自己的生活而感恩。“玉树地震后,国家投资几千万元修复这里受损的经文石刻,让信众可以继续祈福,还使传统藏文化得以延续。所有的恩情,我在每天转经时都会一一感谢。”更求桑丁说。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577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