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展览|格尔木、昆仑寺

 2023-07-07 21:53:24

■“昆仑圣殿格尔木”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选登

■陈希 点评

格尔木以“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为轴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源头、梦幻大盐湖、雪山冰川、昆仑雪景、云上胡杨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开辟了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汽车探险、昆仑山道教寻祖、察尔汗盐湖观光、胡杨林自然风景、玉珠峰登山探险、蒙古族及藏族草原风情等十余条精品旅游线路,相继建成了昆仑山口、玉虚峰、西王母瑶池、昆仑圣泉、万丈盐桥、胡杨林、昆仑文化碑林等景点,是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中国摄影报社与中共格尔木市委、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昆仑圣殿格尔木”全国摄影大展,已于近日揭晓。

守望 许志荣 摄

点评:拍摄这类场景一般在环境光比较大的场景中,以较小的光圈保证远近景物的清晰,在后期处理时增加反差和饱和度。而作者在做好以上步骤之前,已选择了一个上佳拍摄角度,嶙峋的黄土地成为很好的背景,前景主体羚羊错落有致,视觉效果突出。

雪地精灵 张叔民 摄

点评:高原上拍摄动物需要耐心和运气,而取景角度的选择和抓拍技巧则是考验摄影技法的硬性指标。以雪山为背景,作者抓拍从山脚下奔驰而过的羚羊群,在后期处理时刻意增加反差,令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气势不凡。

壮美长江源头 张纪元 摄

点评:作者居高俯拍长江源头,广角镜头的运用最大化地纳入了眼前景色,镜头的畸变效果不但没影响画面效果,反而平添了一分气势。作者选择拍摄时机的运气也不错,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大地上,斑驳的光影为画面增色不少。

牧羊女 林冲 摄

点评:这幅照片就像油画一般,色调和谐,主体突出,带来静谧平和的观赏效果。作者取景得当,在后期处理时尤其注意了色温和色调的把控,牧羊女的位置虽然在画面角落,但鲜亮的头巾让人一目了然。

棕熊 李善元 摄

点评:两只棕熊一前一后行进在白雪覆盖的沙丘上,作者远眺俯拍,以颜色纯净、层次分明的沙丘纹理为背景,反衬作为主体的生灵。自然环境中的光影效果丰富了略显单调的画面,主体呈现出剪影效果,形成渺小与广博的对比。

高原特有的藏狸优雅可爱 陈生贵 摄

点评:作者用大光圈长焦镜头拍摄高原藏狸,主体清晰且瞬间状态较好。画面中几只藏狸的互动瞬间被精准定格,作者的拍摄功力不凡。长时间的准备和等待,也是拍摄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寂寥之地 韩宇 摄

点评:夜空之下,将近一分钟的曝光时间令行驶在山路上的汽车车灯划出绚烂的光线,绵延至远。同时,在慢速快门的作用下,天空中的云层也流动起来,动静的结合让原本的寂寥之地变得多彩。

三千年的神话 祁文福 摄

点评:胡杨林是摄影人镜头中常常出现的景物,拍的人多了,更难拍出特色。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屹立于天地间的胡杨林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息。画面下方可略作剪裁,让景物更为紧凑。

天空之镜 赵保宁 摄

点评:作者用无人机拍摄此景,水面上的线在这个角度下绵延深远,点线面的结合较好。画面中另一个亮点是水面反射的白云,想必标题也是由此而来。

盐湖明珠 肖和平 摄

点评:作者用小光圈慢速快门技巧拍摄盐湖城的工厂夜景,25秒的曝光时长令工厂的灯光呈现出星芒的美丽光影,装点着画面。同时,作者利用湖面反射的倒影,打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意境。

公园门口 庄建明 摄

点评:这是一幅趣味较强的抓拍照片,画面中每个人状态不一,形成三处有情节的视觉点,再加上亮丽民族服饰的装点,更显地域特色。虽然抓拍的瞬间较好,但在构图方面还需要多下些功夫。

光明之路 乔和平 摄

点评:一片旷野上,高压线塔有序地排布,极富韵律感。在构图方面,作者遵循了黄金分割的比例,观感不错。同时,天空与大地的色彩搭配在一起也较为舒服。虽然画面中并没有标题提及的“路”,但输送电力的高压线则成了给各个角落带去光明的“道路”。

迁徙之路 钱江 摄

点评:羚羊群迁徙,横跨公路,公路上行进的车辆都停下来耐心等待羊群经过,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场面展示出当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作者借公路的起伏让画面中的车辆避免了重叠,若条件允许,尝试用无人机航拍,可能会获得另一种有趣的画面。

盐湖东升 李军 摄

点评:清晨,作者在盐湖边拍摄旭日东升,画面中建筑物的剪影成为点睛之笔。作者没有单纯地拍摄太阳,反而以建筑为主体、光影为陪衬烘托盐湖氛围,柔美的色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成为制胜点。

摘枸杞 袁继海 摄

点评:枸杞收获时节,红彤彤的果实与绿叶相映成趣,作者着力抓拍其间劳作的人们。在大光圈的作用下,前景和背景得到了有效虚化,凸显了被摄主体,确保人物清晰的同时,状态表情也抓取到位,可见作者的用心。

闲话影展

视觉流中找节奏 ▣马可

我们常说,当下是一个视觉时代、读图时代,可这对摄影意味着什么呢?难道就只是越来越多的图片,或是拿照片说事儿吗?要把握住时代脉搏,应当学习的不只是拍摄的能力,还需理解并逐渐掌握视觉规律。

视觉和眼睛“看”的能力有关,人的视觉是一种在不断地积极探索的活动。这种运动过程有“约定俗成”的途径,也有行之有效的引导规律。借用设计行业的名词“视觉流”来解释,当观众看到你的照片时,你想让他们看哪里?注意到什么信息?而让他们得到这些信息的顺序又是什么?这种视线跟踪,即可理解为视觉流。有心的摄影者能够充分运用视觉引导的规律组织构图,让人们的视线按照相应的次序顺畅地在画面上流动。理想情况下,人们先注意到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主体或主题,然后是次重要的陪体或其他环境元素。视觉流决定和引导了视觉的方向:先看哪儿,接下来会注意什么,在哪儿停留时间长,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听到有人评价某个画面有“节奏感”,就是说画面中的各个视觉落点之间具有像音乐一般有规律的强弱、长短节奏。画面中视觉元素的规则与不规则、多少、大小、色调、明暗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节奏的运用会影响到画面的视觉效果,还能够协助摄影人把主观感受表现出来,彰显风格个性,甚至还关系到照片主旨的表达。

我们看照片的时候,视线总会有流向。正因为如此,摄影人在考虑构图时,必须思考这一点,主动在吸引观众目光、引导视线等方面下功夫。举例来说,场景节奏讲究画面中各元素的安排组织,动作节奏则要控制画面中的动静呈现,情节节奏考验摄影人抓取镜头前事件发生的决定性瞬间,以及定格前后给人留下的联想。

再从这个角度来看摄影评选,评委在面对大量投稿照片时,每张停留的时间仅有数秒,能够入选的定是能在这种匀速的浏览中引起节奏高潮的照片。由此,我们不妨花点时间先研究围绕该活动的征稿主题,摄影人普遍选取的角度、采用的技术技法,做有差异的尝试,或许更能引起关注。而在编排组照时,更要把握每张照片之间的节奏,呈现出视角、情节等多方位的变换,不能只交出一份流水账。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万物顺其自然演进发展,但摄影人能通过一张张照片奏响或高亢、或低沉的音调,并将之传递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入展作品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6012.html 转载需授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