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行程计划上午去可鲁克湖,中午回来赶去格尔木的班车。
为了包车去可鲁克湖,昨天在马路边拦了好几辆出租讨价还价,今天一早起来,旅舍老板小马哥愿意低价带我们去,开心!天气预报有雨,天空阴沉沉的,我却并不担心,德令哈这个季节虽然雨天多,却都是阵雨,淅淅沥沥下一小会就停那种,而且即使下雨,雨中的湖边又一定是另一种美。
小马热情爽朗,他是甘肃过来的回民,养了三个儿子,天天心心念念的就是努力挣钱。他沮丧的吐槽因为疫情损失不少,开的饭店亏了几万块关了,旅舍生意也不行,我们是他今年拉去可鲁克湖的第一批客人。他不停说我们运气真好,往年这会也算进入旺季了,因为疫情我们还享受各种淡季的价格。
我疑惑这儿民族主体是藏族蒙族,怎么在德令哈没看到几个藏蒙面孔?他说德令哈市区主要是移民和外地人,回民很多,藏族蒙族主要在城市周边区域。不过小马叹口气说自然条件不行,很多人日子还是很难。我问现在不是都在搞扶贫工作吗,没有什么好的措施吗?他说政府也在努力,当地没有什么产业,政府就出面组织给年轻人提供去内地的就业机会,愿意去工作的政府给补贴,三个月补贴三千,六个月补五千,回民还有专门的清真食堂。不过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贫穷荒芜,因为地底下全是矿藏,海西州贡献了青海70%的税收,柴达木就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据说目前地下矿物资源只开发了30%。小马说这边还生产砒霜呢,因为剧毒化学品,工人都要严格防护。
因为小马的大力推荐(忽悠)临时决定从柏树山绕一圈,小马的描述让我心向往之,走下来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德令哈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边缘,柏树山还属于祁连山支脉。我喜欢祁连山,它既不像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那样远离人类高冷遥不可及,又不像内地山川的烟火气十足,它与人类亲近,高山融水滋养大地,却又有着遗世独立的气质,似远似近若即若离。
柏树山顾名思义,山上生长有柏树,而且这边的柏树很有特点,树干裸露呈干枯状,树冠却是绿的,有的柏树已有千年。现在山已经绿了,小马说再过一个月山上会开满紫色的小花。低处的山坡起伏绿草如茵,跟新疆那拉提的山貌很是相像,高处则是山石裸露怪石嶙峋。据说海子的诗句“我把石头还给石头”就是由柏树山得到的灵感,每当读到这句似乎总能感受到海子心底无处释放的悲伤。








天空下起雨来,雨水打在车窗上外面朦胧一片,摇下车窗,细雨滋润着山峦草地,空气中满是清新的气息。忽然听到路边有哗啦哗啦的流水声盖过了雨声,只见一道晶莹碧绿剔透的溪流沿着山涧流淌,我问小马这是雨水还是雪水,小马答复都不是,是山泉,我讶异,平原地区的山泉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汇集,地下水通过孔隙渗流出地表,汇集成水流,那这干旱严重缺水的高原地区山里还有泉水?琢磨半天,可能还是源于雨水和雪水渗透至山隙汇集成水流流出地表。


山间不时能看到牧民的房屋,有的是蒙古包有的则是活动板房,旁边是密密挤在一起的羊群,目测都有几百只。小马说牧民大都很有钱,一只羊2000块,一般都有个几百只就是大几十万资产。不过牧民没有储蓄的习惯,卖羊到手的钱大手大脚花完拉倒,不考虑计划过日子的,真到需要花钱的关键时候又拿不出钱来了,这倒是跟我在新疆听当地朋友说的一致。现在进山公路修的好,牧民交通也方便了,卖十几只羊就可以买个小皮卡了,家家都有一辆。


汽车越开越深,路边竖立一块牌子“军事禁地,严禁拍照”,可周围也没看到部队驻守的痕迹啊!小马说是有的,所以这里是不准外国人进入的,他给我说了一些事情,我就不敢在这广播了,总之,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个大聚宝盆,还有着它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沉浸在窗外的景象之中不知不觉就出山了,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旷野,空气和泥土充满湿润的气息,天幕低垂,万籁俱寂,只有风声夹着细雨,仿佛整个世界只有渺小的我们,直想跳起来冲着旷野大声呐喊。没成想一只小鹿映入眼帘,真的,是一只小鹿,还没来得及仔细看清楚,就在我的大呼小叫声中一蹦一跳的消失在草丛中。小马说柏树山确实有鹿,而且是很特别的一种青鹿,山里还有棕熊呢。真没想到,本以为棕熊只有北部边疆密林里才有。







可鲁克湖是淡水湖,岸边有芦苇荡,湖中野鸭游弋,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随着乌云渐渐散去,天清气朗,蓝天白云和远山倒映在湖面上,更添秀美。托素湖跟可鲁克湖通过一条7公里河道相连,故两湖合称“褡裢湖”,青藏铁路就跨越这条河道,在两湖之间穿行。托素湖是咸水湖,两湖相连却一咸一淡,颇为奇异,所以留下了美丽的传说号称“情人湖”。科学的解释是:发源于哈尔科山的巴音河由东向西注入可鲁克湖,经连通河注入托素湖;可鲁克湖,有进、出水口,而托素湖只有入水没有出水,长期以来湖水就成了死水,气候干燥的柴达木盆地蒸发量超出降雨量的十几倍,湖水入不敷出,水分大量蒸发,水中矿物质浓度不断增加,托素湖便成了咸水湖。



本来可鲁克湖和托素湖是都要去的,可一是托素湖封闭两年了就是去也只能远眺到不了湖边,二是这两天下雨,往托素湖去的都是裸露土路,这边的地质特点,表面上看过去平坦正常,车子一走上去很容易就陷进去非常危险,托素湖那边的外星人遗址也一样去不了了。不过那个外星人遗址是个噱头,就是几根插入岩石的疑似铁管怀疑是外星人遗留物,其实那是远古植物枝干跟地底铁矿物质等结合形成的化石产物。小马说他们以前去玩都不当回事的,有的铁管竟然被他们当成了小便池,他还曾经试着剥离一个铁管,说是一片片一层层的,跟真正铁管还是不一样的。小马恼怒当时怎么没弄一根回来,现在那儿到处都是监控想弄也弄不了啦。
从可鲁克湖回来,跟韩小武击掌告别,我临时改变行程今天不去格尔木了,下午去参观德令哈的海西州博物馆,他继续前行去拉萨,小武的理想是走遍中国,祝他早日实现!
海西州博物馆还是小马给我推荐的,本来不在我的行程里面,因为总觉得地市级博物馆馆藏有限,再加上这边高原不是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的地方,即使有点好东西也该被省博弄走了。参观之后才觉得不虚此行,青海并不是古文明古文化的荒漠,它有着丝绸之路的重要辅助通道“青海道”,还有一个传奇的吐谷浑王国,甚至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踪迹。
博物馆在二楼,分为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唐朝文物,热水古墓出土文物,金饰品文物,蒙族民俗文化等几个展厅。馆藏严禁拍照,管理挺严格的。
展品里有一块2300万年前的贝壳化石,取自诺木洪的贝壳梁,说明亿万年前,柴达木盆地还是一片沧海,估计这也是柴达木盆地盛产盐湖,土壤呈沙化的原因,有时行驶在空旷地带,感觉地势或平坦或微微起伏都有明显海底地貌特征。旧石器时代的石核、石片、石锤主要出土于沱沱河沿、可可西里,小柴旦等文化遗址;诺木洪遗址的文化则属于青铜器文化。
博物馆最灿烂的藏品应该就是血渭一号大墓等热水墓群出土文物,它们展现的是吐谷浑王国建国350年,回响200年,前后延绵500余年的历史和文化。丝绸之路辅线“青海道”从王国穿越,盛极一时。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精美丝绸制品、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美、技艺之精、时间跨度之大,均有过之无不及。我现在才知道丝绸制品分:锦、绫、罗、缂丝、绸等,热水出土的丝织品种几乎包括了目前已知的唐代所有的丝织品种。其中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一件确证无疑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充分说明了东西方在丝绸南线上的文化商旅往来。另外还出土了很多金饰品,跟“金色阿富汗”的展品风格很像,说明它们的文化有交流相通之处。“金色阿富汗”进入中国展览后,阿富汗国内局势持续动荡,担心文物损毁,于是我国的博物馆展开了接力展览,为的是不让这批文物受战火波及,不知道它们现在到了哪里。伤感,国家动荡,连个文物的容身之所都没有,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博物馆还有个干尸展厅,其中17年在茫崖出土的一具距今1700年左右的干尸保存最为完好。该干尸的出土地点位于古丝绸之路青海道上,是青藏高原上迄今发现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干尸。西北部出土干尸很多,新疆博物馆也展出好几具,其中最著名的有楼兰美女。由于青海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的同时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影响,加之海拔高、山脉交汇,风多雨少、含氧量低、蒸发量大,可使尸体埋葬后迅速脱水,同时抑制了细菌繁殖,为干尸的完好保存提供了条件。旁边的工作人员说有具儿童干尸保存也非常完好,可惜收库房去了没有展出。
海西博物馆除了干尸厅,其他基本都严禁拍照,我兴味索然的拍了具干尸的照片,准备再拍点彩色棺板画,正忙乎来身边一位大叔冲我摆摆手,用讳莫如深的口气提醒我:不能拍,拍了对自己不好。我不好意思拒绝他的好意,乖乖的收起了手机。这些彩色棺板画很特别,也很有趣,是我第一次看到,嘉峪关魏晋古墓的棺板画颜色也是很单一的。棺板画描述了骑马、狩猎、会友,还有男欢女爱的场景,游牧民族的血液就是自由奔放啊!
博物馆面积不大,接着瞅了瞅蒙古族民俗文化展厅就参观结束了。走出博物馆,天色尚早,无处可去,不想回简陋的旅舍,只好漫无目的的沿着巴音河溜达,走着走着又来到了海子纪念馆,好吧,就流连在这里,今夜我还在德令哈。
本文链接:http://www.xnsqbw.com/post/6967.html 转载需授权!